金泉湾小区建于2008年,2010年正式交房,共380户,由楼梯房、电梯房、别墅区组成,常住居民319户1106人。

居民王女士还记得,那时的小区,面貌整洁、秩序井然、设施齐全,“朋友得知我住进金泉湾,可羡慕了,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原本周边艳羡的示范小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问题小区,让居民怨声载道的?记者辗转采访了物业公司、党支部、业委会、社区、包保单位相关负责人,发现小区治理难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难题一:物业公司勉强运转,设施短板、保洁服务难提升

“年长日久,如今设施老化、破损问题突出,想要解决有心却无力。”物业公司负责人曾金威说。

据介绍,公司目前共有12人,2名保洁人员(分别负责楼道卫生和公共区域卫生),6名保安,水电工、财务各1名,管理人员2名。

每年支出包括员工工资近32万元、电力维保费3万元、水电费4、5万元,日常设施如电梯、下水道等维护费用若干。

曾金威表示,小区物业费收取率只有80%,每年约收40万元,目前处于勉强维持运转状态,对于路面破损、电梯老旧、监控缺失、设施损坏等需要资金较大的问题无力解决,也无力增加保洁人员。

难题二: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共建美好家园行动难统一

“大部分居民文明素质高,讲卫生也爱护环境,但仍有部分居民喜欢随手乱扔乱倒、乱挖乱种、乱停乱靠。”党支部书记韩卫红说,这些居民,缺乏“小区是我家”意识。

有的居民,孩子乱丢垃圾却不制止;有的居民,随意侵占公共区域却不以为然;有的居民,毁绿种菜却觉得理所当然;有的居民,随意停车只为自己方便……

有对老夫妻,在小区内捡拾废品,总爱将板车、收集的废品等随意摆放,要么堆在路边,要么放在公共绿地上。

“我劝过几次,他们不但屡教不改,还恶语相向,说‘关你什么事’。”韩卫红委屈地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业委会主任周俊文认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居民。

以停车为例。有的居民将车库另作它用,有位不停挤占本就不多的公共空间;有的居民认为大家都乱停,不缺自己一个。

难题三:缺乏健全的长效机制,一阵风式整改难奏效

其实,小区不是没有进行过整改,可缺乏健全的长效机制,每次都是一阵风,整一时好一时,过不了多久又恢复原样。

“志愿者、党员都参与过环境整治、社区、办事处也进行过文明宣传,但效果持续时间不长。”网格员陈静介绍。

据悉,对照测评标准,党支部、业务会、包保单位都有过行动,但以“单打独斗”为主,未做到常态化、连续性开展,且形式相对单一。

“组织党员搞活动,大多就是在小区捡捡垃圾,一捡了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党员说,这样的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十六潭社区党委书记郭芬芳表示,偏于分散式、片面化、走形式的整改,让文明意识难以入脑入心,起不到理想效果。同时,缺乏健全的长效机制,也让整改效果难持续,陷入“整改——好转——恢复旧貌——整改”怪圈。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