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管控小区里,充足的生活物资保障是居民安心居家的第一步,但是寻医问诊、换药拆线这种急难问题,需要专业医护才能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居民中的医生和护士迅速成立起“邻里医疗队”,帮大家解决外伤、换药等问题。病痛缓解了,心里踏实了,特殊时期的患难与共也让邻里关系更紧密了。

李凤仪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胃肠外科病区护士长,从事医务工作16年,本职工作中经常接触术后伤口问题,在处理伤口、换药方面有丰富经验。4月27日晚上,北人家园小区因疫情被封管控,李凤仪就身处管控区。

闲不住的李凤仪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备了自己的信息,希望在不违反社区防疫规定的基础上,帮大家做点什么。“我的所有同事,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在上阵,他们天天加班加点,我却一下子给关在家里了。我只是想能够在这种状态下找点能干的事,要不然心里真的特别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凤仪上门给孩子拆线/通州区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提供

北人家园属于新华园社区,经历了头几天的忙乱之后,社区书记王小平发现,由于小区有老人孩子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紧急就医是居民亟待解决的需求。

挖掘社区自身资源,说干就干。5月4日,一个有医生、有护士的临时医疗小分队成立了。这样一来,普通的划伤、肚子疼等简单诊疗需求,小区里的医生能就近、就便解决,如果确实是急症,社区则会第一时间为居民申请紧急就医。王小平说,医疗小分队目前是四个人,还有继续招募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人家园因疫情进行封管控/通州区中仓街道微信公众号

医疗小分队上线“接单”

截至目前,李凤仪已经接了“11单”,以居家生活常见的磕碰外伤为主。5月7日下午,在家独自带娃的李女士削水果时大拇指被削掉了一块肉,血流不止,而且需要打破伤风针。

不过,要在院外打针,而破伤风针又需要冷藏保存,这怎么办?李凤仪马上联系社区和医院,社工拿着李女士的身份证到医院去开证明、走程序,代替李女士开到一针破伤风针剂。2小时后,破伤风针被雪糕冰着送到了李女士家。

“李护士长在我家门口先换上了防护服,消完毒之后才进来给我打针。我想着等解封了,做一面锦旗给咱社区送过去,真是非常感谢!”在李凤仪的帮助下,李女士体验了一把“在家里打破伤风针的感觉”,也免去了坐120救护车去医院的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凤仪上门为居民打破伤风针/通州区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提供

侯越,是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也自发报名参加了医疗小分队。5月7日,小区邻居、一名出租车司机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由于患者住在封控楼栋,侯越无法上门,只好通过电话问诊。电话问诊的同时,侯越依然保持在医院时的习惯,将患者自述病史进行详细记录,给出诊疗建议和拉伸指导。

“别着急,我教您几个动作,放松一下梨状肌,坐骨神经拉伸一下,不要总是躺着要趴着,解封之后您最好再去挂一个骨科的号......” 在侯越的耐心指导下,患者焦躁的情绪平稳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越详细记录患者自述病史/侯越提供

侯越说,每一次急症的闭环转运都需要穿防护服、负压120急救车这些大量的人力物力。小区里诊疗条件和效果也许有限,但通过医疗小分队,不用去医院就能处理拆线、外伤这些小问题,也可以协助社区判断患者急症与否,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外出就医成本和医疗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疗小分队处理居民医疗咨询/侯越提供

居民在封管控期间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对身体的不适也会更加在意。医疗小分队还在社区的协调下开通了一条电话咨询专线。队员们用医者的专业和邻居的贴心,给居民答疑解惑,排解困扰。

电话接通了,一位女士的哭诉让李凤仪揪心。李凤仪说,那天他们聊了半个多小时,虽然她不是心理专业的,但作为医护人员,居民对她十分信任。“聊一聊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帮助她梳理一下情绪,给她一个支撑。”

高楼之间的温暖

有爱的故事还发生在通州区梨园镇大方居小区。4月28日,大方居因初筛发现阳性开始了封管控。张金涛、卢雯玲等多位医护居民身处管控区,就地组队上岗。

卢雯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擅长诊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医疗队成立后,小区里换药的活儿,她几乎都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雯玲在小区里为居民换药/通州区大方居民提供

5月6日晚上,大方居小区里一个3岁的孩子在家不小心眼角磕到了桌角,卢雯玲“秒接单”,5分钟上门处置。孩子伤口大概1厘米长,但因为伤口位置特殊,睁眼、闭眼会影响伤口愈合,卢雯玲在简单处理后,建议给孩子缝针。随后,通过居委会的帮助,孩子顺利送医。夜里11:30,卢雯玲收到了孩子妈妈报平安的短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雯玲上门为孩子处理眼角伤口/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处置完不算结束,还要管到底。这几天,卢大夫每晚都会上门给孩子换药。这让孩子家长贾女士很过意不去,但卢雯玲一句“咱们都是邻居,本来就应该互帮互助”让大家放下了包袱。现在,孩子和卢阿姨已经成了好朋友。受到邻居们的感召,贾女士也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帮助做核酸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方居居民微信群求助信息/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有没有会换尿管的大夫或护士?”5月5日上午10点多,大方居小区的社工在居民微信群中求助,一位年近70岁的肺癌晚期卧床老人需要换尿管,东直门中医院通州院区肛肠科医生张金涛秒回,“我会”!

由于长时间导尿的患者膀胱里会有炎症或者絮状物,有时会堵塞尿管。张金涛上门时还教给家属怎么拔插尿管、插到什么程度、见尿才能打水囊,如何冲洗膀胱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金涛为老人换尿管/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两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口腔里生了疮,新手爸妈十分紧张。跟求助人住前后楼的张金涛看见群里信息,10分钟就上门诊治。由于专业不算对口,孩子口腔里的白点让人拿不准是口腔溃疡还是鹅口疮,张金涛便跟医院的儿科主任和队友卢雯玲进行了“小型会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金涛查看婴儿口疮/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好在,三位大夫综合判断后排除了鹅口疮,给了一些用药建议。卢雯玲还注意到,孩子是母乳喂养,额外嘱咐孩子妈妈也要注意饮食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邻居们为2个月宝宝线上会诊/张金涛提供

婴儿的爸爸樊先生说,他们才搬到小区半年,孩子就是在这个小区里出生的。虽然小区封管控,去医院没那么方便,但给力的医生邻居能提供这样的应急帮助,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因为疫情,张医生没摘口罩,连水都没喝一口。经此一“疫”,一家人觉得,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之间也有了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方居“红马甲”社区志愿者/通州大方居社区微信公众号

大方居小区有居民6000多户,2万多人,而社工只有11人。居民为减轻社工压力,纷纷争一件志愿“红马甲”。社工张宗岳说,不过半个小时,准备的红马甲就发没了,“在我们小区这红马甲是一件难求,居民们确实很团结。志愿者也减轻了我们办公室电话咨询和接待来访的压力。”现在,大方居小区里敬老助残、买药送药、宠物关怀等各类志愿者已有近百人。

5月12日零点,大方居小区除封控楼栋之外顺利解封。但邻里医疗队的队员们说,大家互帮互助才渡过这个难关,他们“解封不解散”,以后居民有需要,还是义不容辞。

记 者 | 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