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

江阴“503”疫情以来,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向前、担当奉献,他们同英勇奋战在一线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披甲出征,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战歌。

01

“00后”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宝贝!小心肝!快下来做核酸啦!......”这些天,每天一大早,家住江阴高新区石牌社区的市民们就能听到这样的“呼唤”,他们知道,这是社区那个“00后”大男孩在“叫早”了。这个居民口中的大男孩叫黄成,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今年三月以来,他一直活跃在疫情防控一线,已多次参加社区核酸检测任务和大数据核查工作。

“疫”线战场,这样的“00后”宝宝还不少,陆远就是另一位。他是石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陆云伟的独子,也是目前石牌社区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别看他“小”,2002年出生的他已经是“大白辅助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8日上午九时见到他时,这个“宝宝”已经经过4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由于防护面罩上层已经积起的水珠遮挡了视线,他和人交流时都会不自主地把头微微仰起。原来,因疫情原因无法返回学校上课,陆远便“随父出征,沙场战‘疫’”:“平时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我是体育生,体能好,能每天帮着跑跑采样,为社区工作人员们减减压。”

虽然,口罩、防护服遮挡了他们年轻的面庞,但是这些“宝宝”用努力与汗水告诉人们,你们眼中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在记者截稿时,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发来消息:“陆远已被他爸派去周庄一线,每天2万步,状态不错。”

02

让他再睡会吧!

这两日,一张简笔画刷屏了微信朋友圈。画中,一名“大白”倚着凳子沉沉入睡,手上还攥着一支笔……寥寥数笔的艺术创作,源自战疫一线的真实一幕。画中人叫何城城,“90后”,北新社区网格员。

8日上午10时左右,正在周庄大统华核酸检测点位采访的记者被一名“大白”叫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同志,快来拍拍我们的点位长吧。你看,他这5天来,加在一起的睡觉时间才不到10小时。早上5点前,我们已经到点位上布置,他又去接医护和辅助人员,等点位上采样快结束时,他拿着笔就睡着了。我根本不忍心喊醒他。”说着,说着,这位面前的“大白”哽咽了,不等说完,就扭头跑去维持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了解到,自疫情暴发以来,何城城已连续抗战100余小时,忙得像个陀螺是对他最形象的描述。加之社区本就女性工作人员居多,何城城带着三个年轻小伙子就自发扛起了最重的体力活,常常凌晨2点还在物资搬运、装卸及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疫情结束了,睡个踏实。”何城城憨厚地笑了。

03

一场无声的对白

防疫任务时间紧、难度大,如何确保防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如何让残障人士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10号上午,周庄镇密接转运现场就上演了这样一幕“无声的对白”。

转运现场,紧张而忙碌,但是一处角落却静默无声。“90后”民警尤靖涵,正用双手快速比划,站在他对面的段师傅,是一名听障人士,同样也在以手语回应。不一会儿,段师傅点点头,主动穿戴好防护设备,跟随防疫工作人员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当天,段师傅因与现场志愿者存在交流障碍,担心不能再返回家中而有些手足无措,转运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疫情防控不等人,社区当即向属地派出所求助,“无声战士”尤靖涵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用手语告诉他,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面罩,隔离期满就会送他回到住处。”来到现场,拥有省四级手语翻译员资质的尤靖涵没有急着帮段师傅套上防护服,而是利用自己的手语翻译特长,反复与对方交流。经过无声的对白,段师傅放下了内心的戒备,转运工作高效有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应对手语翻译等紧急任务外,尤靖涵已连续7日奋战常态化防疫的一线。“作为一名青年警察,更要发挥不怕艰苦,勇于奋斗的精神,为社会贡献一份应尽的力量!”他说。

每一份青春力量

都是一束时代光芒

有责任有担当

青春才会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