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官方统计,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后,俄军共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以及装甲侦察车500余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
车臣方面,共有15000余人阵亡。
俄罗斯与车臣的恩怨
车臣目前是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为格罗兹尼,属于俄罗斯南部联邦管辖,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在地理上属于北高加索地区。
俄罗斯与车臣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国统治时期。
早在这一时期,沙皇俄国便不断对高加索地区进行扩张,最终依靠武力完成了对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兼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征服高加索地区后,沙俄在此地一直执行的高压统治政策,导致高加索地区人民苦不堪言。
因此,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高加索地区的本土民族一直反抗沙俄的压迫,而双方冲突的中心点,就位于车臣地区,双方的斗争一直持续了200年之久。
直到19世纪末,车臣和达吉斯坦的各族人民还时不时地袭击沙俄侵略者。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的枪声正在向世界证明,高加索决不属于俄国。”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统治。此时,车臣所在的北高加索地区变成了无政府的状态,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交织在一起,使得此地变得混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北高加索人便产生了借机摆脱俄国的束缚、走向独立的想法,但因当时苏维埃政权不承认而作罢。
1922年,北高加索的残余势力在车臣和达吉斯坦的“教长”戈钦斯基的率领下,与苏联对抗,发展的武装人员达到了上万人之多。
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的领导人后,更为强大的苏联中央集权建立后,才真正将车臣问题重视起来。
1925年,为解除车臣自治共和国居民的武装,苏联军队决定对车臣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武力镇压。
9月11日,解除车臣武装的战役取得了重大进展,车臣反对苏维埃政府的所有领导人一一束手就擒。在这次镇压活动中,缴获了大量的车臣武装,其中包括步枪20000支,手枪3000多把,子弹50000余发。
在强大的武力镇压下,车臣地区实现了政权的苏维埃化。
第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德国间谍在车臣地区,利用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煽动他们起来造反。
在德国人的蛊惑下,这些不明真相的民众认为这是他们重获自由的机会,于是有5000多人加入了反苏联的德军行列。
但是,当苏联在战争中扭转了被动地位之后,为了控制高加索地区的局面,尤其对上蹿下跳的车臣人,决定对车臣等民族实行民族大迁移。
1944-1957年,在苏联政府的主持下,对车臣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惨痛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苏联当局共调集了142000节封闭式车厢和1000节敞篷货车厢。
在迁移的过程中,苏联当局采取了暴力迁移的手段,有的居民被淹死在湖里,有的被关在家里烧死,甚至还采取了往车臣人的住所扔手榴弹,用飞机轰炸等手段,强迫车臣人迁移。
数十万车臣人挤在拥挤不堪的车皮里,在高加索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因路途遥远,途中又缺衣少穿,疾病横行,造成大量年老体衰的车臣人死亡。
最后,他们全部被迁到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加盟共和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车臣人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并恢复了车臣自治共和国的领土恢复到了1944年迁移之前的状态,取消对车臣人人身自由的限制。
得知这一消息的车臣人高兴不已,他们纷纷变卖自己的财产,辞掉原来的工作,撤销兵役,大多数都返回到了原先居住的地方。
但是,归心似箭的车臣人回到他们原先居住的地方后,发现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他们的家乡早已被其他人种所占据,这些人种包括阿尔瓦人、达尔金人、俄罗斯人等,他们与返回的车臣人办法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冲突,车臣地区的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加。
据统计,从1958年至1972年间,因各种犯罪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车臣人有11万人之多,也就是说,每六个人车臣人中就有一个人犯罪。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却引发了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为地方民族势力提供了机会。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第一个脱离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如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也纷纷宣告独立,苏联已经到了濒临解体的边缘。
而此时的车臣也蠢蠢欲动,准备脱离苏联。
1990年11月23日,车臣在格罗尼兹召开了第一次车臣人民代表大会,宣告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之后,车臣人拒绝参加俄罗斯联邦召开的会议。
1991年7月,苏联解体前夕,车臣人民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们正式宣布车臣既不属于苏联也不属于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宣布独立。并选举杜达耶夫为执行委员会主席。
9月1日,第三次车臣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车臣地区的最高苏维埃解散,并承认车臣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举行车臣总统选举。
10月27日,杜达耶夫被车臣人民选举为总统。
11月1日,杜达耶夫宣布车臣为“独立主权国家”。
就在车臣宣告独立的第二天,俄罗斯联邦终于采取了措施,他们宣布车臣总统选举是非法的、无效的。
11月7日,时任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叶利钦宣布车臣进入军事紧急状态,并签署命令逮捕杜达耶夫。
11月9日,俄罗斯派遣内务部的一支部队前往格罗尼兹逮捕杜达耶夫,但这支部队却遭到了车臣民众的围堵和杜达耶夫支持者的抵抗,最后啥也没干,只能无功而返。
战争的前奏
1992年3月,车臣颁布新宪法,正式宣告车臣共和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其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车臣又要求俄罗斯承认他们的独立,并要求俄罗斯军队立即撤出高加索地区。
走到这一步,此时的车臣领导人杜达耶夫深知,他们与俄罗斯的冲突将在所难免,于是颁布法令,积极建军备战,要求所有车臣男子都有服兵役的责任和义务。
1952年5月,俄罗斯与车臣达成撤军协议,并于6月10日前所有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地区。由于走得匆忙,在车臣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和军事设施。
后来据俄罗斯军事专家估算,俄罗斯军队撤走时遗留的武器和军事设施,够车臣武装分子抵挡俄军密集火力攻击好几个星期。
在对待车臣独立问题上,俄罗斯高层始终存在着分歧,一种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一种则主张用武力解决。最终,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占据了上风。
于是,俄罗斯与车臣在1991年至1994年展开了谈判。但在谈判期间,俄罗斯也做着两手准备,他们在暗中扶持了杜达耶夫的反对派。
1994年11月26日,大约1500人的杜达耶夫反对派从三个方向袭击了格罗尼兹,在进行了长达十小时的战斗后,杜达耶夫控制住了局面,抓住了袭击者。这些被抓住的袭击者中,有58人来自俄军。
杜达耶夫不是傻子,俄罗斯此举,彻底惹怒了他,这意味着杜达耶夫已经与俄罗斯撕破了脸皮。
身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也觉得,现在这种局面,已经到了与车臣不死不休的程度了,靠谈判已经无济于事了。
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了!
11月30日,叶利钦签署密令,准备军事行动,解除车臣武装。
之后,大批俄罗斯军队在莫兹多克附近集结。
12月7日,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决定采取行动,平定车臣非法武装。
12月9日,叶利钦签署命令,要求俄罗斯政府尽全力全面解除车臣地区的非法团体武装。
“轻敌”导致的失败
1994年12月11日早晨7点,战争正式打响,俄军约3万余人从西部、西北和东部三个方向向车臣挺进。
12月25日,俄军抵达格罗尼兹,并占据了有利地形。但是,车臣武装分子也不甘示弱,近一万余名装备精良的武装分子在格罗尼兹形成了三道坚固的防线,这三道防线分为内部防线,中部防线和外部防线。
三道防线环环相扣,俄军想要攻进来,恐怕得付出一番代价。
12月31日,战斗正式打响,俄军总共投入了大约6000人左右。战争开始前,俄军低估了格罗尼兹的车臣武装分子的兵力和装备,宣称要在新年第一天占领格罗尼兹。
但当战斗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俄军才发现,他们的这话说得为时尚早了。在第一轮军事行动中,俄军就遭到了车臣武装分子的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据事后统计,俄军在第一轮军事行动中共牺牲534名将士。之后,车臣武装分子总参谋长马斯哈多夫又宣称在这轮战斗中共有800-1000名俄军战士死亡,同时俘虏81名。
轻敌,是俄军伤亡惨重的第一个原因。
仓促投入的战争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俄军在对车臣的第一轮军事行动中,似乎并没有“知彼”,而是在没有进行彻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的战斗。
有多仓促呢?仓促到连级以下的指挥员连格罗尼兹的地图都没有,对车臣武装分子的军事设施几乎一无所知。即使有地图,也是1980年版的,早已与当时的错综复杂的局势不匹配。
另外,俄军的作战方式也有很大的问题,在抵达格罗尼兹的时候,俄军的汽车和坦克装甲车队直接一股脑冲进了格罗尼兹狭窄的街道之中,进退不能,连一个回旋的余地也没有。
而车臣武装分子则大多分布在楼房之中,居高临下,俄军的军事装备直接成了车臣武装分子的活靶子。
一轮战斗下来,俄军损失了大量的汽车和坦克。
俄军“自掘坟墓”
前文说过,俄军在从车臣撤军前,曾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装备。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开始前,车臣武装分子利用俄军遗留下来的设施,组织了两个旅,7个独立团,3个独立营。
人员:约5000-6000人,后又补充至15000-20000人。
武器装备方面:坦克42辆;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66辆;火炮和火箭炮123门;防控装置40件;轻武器将近42000件。
此外,还成立了约3万人的自卫队。
所以准备不足的俄军与准备充足的车臣武装分子相比,无异于以卵击石,自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尽管后来俄军一再调整进攻策略,但车臣武装分子依靠着这些先进的军事装备,还是让俄军吃了极大苦头。
在争夺格罗尼兹和邻近地区的战斗中,俄军损失惨重,从1994年12月31日至1995年4月1日,俄军共有1426人牺牲,4630人受伤,96名官兵被俘。
所以,俄罗斯之所以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轻敌;二是准备不足;三是为车臣武装分子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
本文参考资料:《图说车臣反恐战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强迁车臣印古什人始末》《车臣问题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挑战》等相关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