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说,但看到本埠舆论场中的各种高潮,实在忍不住了。
我再不说,或许就没人说了。
还是关于“抗疫”。
上一篇郑州“静态”琐记中,提到“此轮疫情过后,郑州必将被委以重任”,“南深圳,北郑州“等论调,已经让人忍俊不禁。
但没想到,更加自嗨的文字,接踵而来。先来看看这些文章标题和关键句:
郑州的抗疫,为所有城市树立了样板、信心!
郑州,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因为这里有伟大的人民
创造了“中国奇迹”,树立了中国抗疫的“郑州样本”
7天控制疫情,郑州人为什么中!
英雄二七,二七精神,战胜疫情……
2022.5.10,郑州最伟大的一个夜晚
这些言论,基本都是先摆好不雅的姿势,然后上去一顿猛如虎的……为了夸而夸。
伟大、英雄、奇迹……这些气势恢宏的形容词,除了会带来某些人的自我感动,别无它用。
但倘若你要问起,到底啥是抗疫的“郑州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啥?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答的上来。
不妨先来回顾一下,郑州这波疫情的来龙去脉。
3月18日,自住在绿地万豪的高管从上海抵郑以来,郑州的疫情就没有断过,一直持续到4月28日,几乎每天都有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累积感染者132例)
期间,港区因物流司机带来的陡增病例,于4月15日开启静态模式。
5月1日,始于贾岗、郑州东站的新一波疫情,突袭郑州。基于不同的传播链条,新增病例又开始从1编号。
5月2日晚21:16,郑州发布8城区开展全民核酸的公告。
5月3日17:22,郑州发布多轮核酸检测的公告,进入七天实质性的静态管理。
5月10日23:17,郑州人像除夕跨年一样,等来了“解封”通告。
当初封的时候,有人夸决策层有魄力;解封的时候,有人夸决策层敢于担责;甚至解封之后,还有人为日后的“反弹再封”埋下伏笔,对决策层要理解、要信任。
总之,在他们看来,不管怎样,决策层都是对的。莫非抗疫的“郑州模式”,就是决策层的“常赢模式”?就是郑州人的感恩、配合、理解、欢呼模式?
我也相信,决策层都是对的。但我还想知道,“赢麻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每次决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郑州模式”才能称之为范本,才有推广的意义。
再来看这波疫情中的新增病例与决策关系。
注:因郑州发布通报中,新增数据并非都是24小时单日数据,表中数据多以每次公布数据为参考。
5月1日、2日,连续两日新增病例后,郑州就开始了城区的全民核酸;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连续两日有新增病例,就要进行全民核酸?
5月3日2时至11时,半日新增病例(包括确诊和无症状)达到14例,郑州宣布开始七天实质性的静态模式;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新增病例超过10例,城市就要进入七天静态管理?
5月9日17时至5月10日24时,郑州一天新增病例(包括确诊和无症状)达到37例,在新增数据没有明显迎来拐点,社会面也未完成清零时,郑州宣布解封了。
颇为有意思的是,5月10日上午,网上就传出了郑州要解封的通告,随货这一消息被多家媒体辟谣。
但被称作谣言的通告中的大部分实质性内容,与当天晚上的两份正式通告,差别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这大半天时间,决策层的内心挣扎与决策机制的错综复杂。
封还是不封,科学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疾控专家根据疫情和数据,建模分析、演绎推理,提出指导性建议?
封还是不封,到底是谁说了算,是几个人说了算?又经过了哪些指令传达系统?决策后的责任与评估怎么搞?
我相信,决策的来源不是猜硬币、掷筛子,一定有一套科学的决策系统。
总不能为了封而封,也不能为了解而解,更不能解决了一个自己制造的困难,而欢呼雀跃。
既然要总结、推广抗疫的“郑州模式”、“郑州经验”、“郑州范本”,我们就应该把这套科学的决策系统公之于众。
什么情况下开展全民核酸,达到多少病例开始静态管理、静态几天,什么条件下解封、放开,或许都可以形成标准化的流程。
只有这样,别人才知道怎么学,该学什么。不然,只靠人的伟大决策,总不能复制几百个人,撒向各个城市,而标准、流程、制度是可以复制的。
这一部分,仍是一些图片和琐记。
每张图背后,都有值得思考的问题。篇幅有限,暂不展开讨论。
5月7日19:20,某十字路口。
封城之中,几位快递小哥聚在一起闲聊,晚饭时间,订单却不多。据一位小哥称,现在业务量一般,之前生意最好时,他每个月最多能挣到6000元左右。
5月9日17:30,接近晚高峰的紫荆山路
一家排队很长的烧鸡店
两对打羽毛球的健身者
仍未停工的建筑工地
进度缓慢的亳都古巷,和城墙根的老人与狗
接受盘问的路人
进城的西瓜摊儿
遛娃的老人、赤脚大叔、翻墙的孩子
5月10日,排队做核酸,前几日不到30米的队伍,积压成将近100米。期间系统崩溃,中断将近半个小时。
当天有许多核酸点,测试时间提前到了早上5点开始。据称,这是为了赶在11点完成全市任务。但仍有部分市民反映,自己打算出门做核酸时,检测点已撤……
-END-
来谈谈,你的“抗疫”见闻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