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

文章开始前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有这么一个朋友,在你们一起做生意的时候,你们出资一样多,但是你的朋友却拿走了更多钱,你会做何感想?假如你有这么一个朋友,你和他一起做事情,结果只是变得更加糟糕了,你会作何感想?假如你有这么一个朋友,你和他在战场上打仗,他却逃走了,你会作何感想?

正如前面假设的,面对这样的朋友,你会如何对待他?是不是认为他贪婪、无能、懦弱?然而却有人认为他的朋友不是贪婪、无能、懦弱胆怯的人,认为他的朋友是因为贫穷,因为时机未到,因为家中有老母需要侍奉。这样对待朋友的他是愚笨还是单纯?都不是,这样对待朋友的他是少有的伯乐。

他是鲍叔牙,他的朋友则是管仲。我不知道读者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样的朋友,而我们在历史书中可以看到鲍叔牙如何对待管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鲍叔牙也许我们不会看到管仲的治国理政的措施,看不到“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警句了,不会看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了,更不会看到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赞誉了。

鲍叔牙对管仲是伯乐,而管仲则是很好地证明了鲍叔牙对管仲的评价,也许我们的历史中不缺少管仲这样的人,但是我们的历史中肯定会缺少鲍叔牙这样的人。

识人与知人真的是一大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不然也许鲍叔牙会认为自己知人而居于管仲之上了,那么,我们也许也看不到管仲当政齐国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