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环是贾政的庶子,生母赵姨娘。作为荣国府的三少爷,他身上非但没有半点光环,还处处遭人嫌弃。贾环赵姨娘母子二人虽然没有像过街的耗子那样人人喊打,但是处处不招人待见。

赵姨娘在荣国府每每惹是生非,却总能安然无恙。

她伙同马道婆魇魔贾宝玉和凤姐儿,最终竟然不了了之,没有人追究她的责任;她趁贾母王夫人等不在家,大闹怡红院,贾母等回来后竟然也不曾过问;她和彩霞合谋偷窃玫瑰露等物品,事发后宝玉愿意替她们遮掩,她们也就毫发无损。

贾环母子在荣国府的境遇总是让人感觉有些奇怪:她们不入上流,遭人唾弃;可是她们又是那么明目张胆、无所顾忌。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贾环和母亲赵姨娘的这种特殊境况?

贾环身上仿佛有着某些不可言说的秘密,也许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当初赵姨娘和贾政青年时代的爱情故事。

下面来分析原著中对于贾环身份的暗示:

贾环曾经不是主子?

第二十回,元春省亲之后,贾府仍然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贾环在薛宝钗家和莺儿玩牌输了钱,回到家被赵姨娘挖苦,恰好被路过的王熙凤听见。

王熙凤没事还想踩赵姨娘两脚,何况听见她僭越奴才的身份骂主子贾环。于是凤姐儿抓住机会训斥了一顿赵姨娘。书中写道:

赵姨娘见他这般,因问:“又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一问不答再问时,贾环便说:“同宝姐姐顽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

正说着,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便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

王熙凤说贾环“现”是主子,这话大有意味,难道贾环之前不是主子?或者说曾经是奴才吗?

这个问题可是太有料了,直接关系到贾环的出身。

贾环曾经是“乡老”?

第六十回,贾环去怡红院给宝玉请安,恰好碰见芳官拿着蔷薇硝,就想要一些给彩云。偏偏芳官给他的不是蔷薇硝而是茉莉粉,贾环回来后受到彩云的奚落。原文如下:

原来贾政不在家,且王夫人等又不在家,贾环连日也便装病逃学。如今得了硝,兴兴头头来找彩云。

正值彩云和赵姨娘闲谈,贾环嘻嘻向彩云道:

“我也得了一包好的,送你擦脸。你常说,蔷薇硝擦癣,比外头的银硝强。你且看看,可是这个?”

彩云打开一看,嗤的一声笑了,说道:“你是和谁要来的?”

贾环便将方才之事说了。彩云笑道:“这是他们哄你这乡老呢。这不是硝,这是茉莉粉。”

贾环看了一看,果然比先的带些红色,闻闻也是喷香,因笑道:“这也是好的,硝粉一样,留着擦罢,自是比外头买的高便好。”彩云只得收了。

彩云因为贾环不识货,被人骗了,误把茉莉粉当成了蔷薇硝,因此戏称贾环是“乡老”。彩云和贾环母子说话口气完全平等,她显然也并没有把贾环当作主子。

可是即便贾环是庶出,那也是荣国府的三少爷,彩云竟然当着赵姨娘的面说贾环是没见过世面的“乡老”。

这看起来很是不尊重,赵姨娘为了芳官拿茉莉粉骗贾环的事气愤难当,对彩云说贾环是“乡老”却没有丝毫反感。

这说明彩云说的,根本就是事实,在场的三人对此毫不隐讳。

这就很奇怪,贾环为什么曾经是“乡老”?难道他在乡下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贾环是“村夫”

第二十五回,贾环放学后在王夫人屋里奉命抄写金刚经,即刻摆出主子身份,把王夫人的丫头指挥个遍。书中写道:

可巧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唪诵唪诵。

那贾环正在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灯,拿腔作势的抄写。一时又叫彩云倒杯茶来,一时又叫玉钏儿来剪剪蜡花,一时又说金钏儿挡了灯影。

众丫鬟们素日厌恶他,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的来,倒了一钟茶来递与他。

因见王夫人和人说话儿,他便悄悄的向贾环说道:“你安些分罢,何苦讨这个厌那个厌的。”

贾环道:“我也知道了,你别哄我。如今你和宝玉好,把我不答理,我也看出来了。”

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甲戌本在这里有双行夹批:

[风月之情,皆系彼此业障所牵。虽云“惺惺惜惺惺”,但亦从业障而来。蠢妇配才郎,世间固不少,然俏女慕村夫者尤多,所谓业障牵魔,不在才貌之论。]

彩霞和贾环好,在脂砚斋眼里,那是“俏女慕村夫”。这明显说贾环是村夫,和彩霞叫贾环“乡老”是一个意思。

贾环委琐荒疏

第二十三回,元春省亲回宫后,觉得大观园空置着太浪费了,于是吩咐让宝玉带领黛玉宝钗等人到大观园中去居住。贾政叫宝玉来叮嘱他几句话,这里在贾政心中对宝玉和贾环有一个对比。书中写道: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

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并不是形容贾环相貌丑陋,主要说明他的言行举止缺乏教养。

贾宝玉作为大家族的公子,仪容整洁、气度非凡,连一向不喜欢他的贾政也为他的气质风度折服。

可是贾环虽然不是嫡子,也是生活在同样的家庭里。根据书中的描述,贾环和宝玉的各种待遇基本都是一致的。为什么贾环的举止行为就显得没有教养?

这个细节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可能,贾环年幼的时候没有在贾府生活。

俗话说,三小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的性格气质产生重要影响。贾环现在是青少年时期,他童年时期无人正式管教的生活经历,在他身上刻下了难以消失的烙印。

自有闲处休养

实际上,贾环确实有一段实际没有在荣国府内。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提了一句,原文交代:

元妃又命以琼酥金脍等物,赐与宝玉并贾兰。此时贾兰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故无别传。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

这里写到贾环,颇有调侃意味。“自有闲处调养”,哪里是闲处?元春省亲荣府上下热闹非凡,连宁国府都跟着忙乱。“闲处”一定不在荣国府,贾环在哪里呢?

贾环是个“杂毛的小冻猫子”

第五十五回,凤姐儿生病,探春李纨薛宝钗三人暂代理家。说到能当家,凤姐儿和平儿把荣国府的同辈人来了个大盘点。提到贾环时,王熙凤说:

“环儿更是个杂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

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

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

王熙凤说贾环是个“杂毛”的小冻猫子,有的版本是“燎毛”。我认为还是“杂毛”更符合作者原意。为什么呢?

书中多提到“猫”这个动物,凤姐儿屋中也是养猫的。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剩下许多饭菜,鸳鸯说给平儿送点儿去。凤姐儿说不用,平儿已经吃过了。鸳鸯说平儿不吃,就给你们的猫吃。

《红楼梦》中贾府影射皇宫,从明朝开始,紫禁城就有了一群专门管理猫咪的部门,名为御猫房。

在清朝时期,皇帝专门为养猫编写了御猫档案,这种档案被称为《猫册》。皇宫里的宠物猫有的是进口品种,猫也是讲究血统的。

王熙凤既然养着猫,对猫就有相当的了解。这“杂毛”的猫有什么讲头呢?

“杂毛”,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的血统不纯。

分析到这里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王熙凤是在暗示贾环可能不是贾政的骨肉?

这个结论一时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当我们仔细品味凤姐儿这番话,可以找到三点依据:

1

凤姐儿“不伏”什么?

凤姐儿说探春和贾环都是赵姨娘生的,可是两个人却是“天悬地隔”,完全不同。她为此“不伏”。凤姐儿不伏个什么劲儿?

她不伏的是贾环身份有嫌疑,王夫人为什么还把贾环认作贾政的儿子,养在贾府里。

2

“正人”是什么意思

王熙凤认为探春是荣国府的“正人”,什么是“正人”?

凤姐儿这句话上面说的是黛玉宝钗,人们比较容易理解“正人”是针对她们两位亲戚的。

但是后面的话说的是宝玉和贾环,凤姐儿说王夫人对探春和宝玉一样,比不得贾环。

“正人”用宝玉来解释最准确,探春也是“正人”,为什么比不得贾环?因为贾环不一定是“正人”。

另外,“正人”谐音“政人”,即“贾政的人”。探春宝玉一样都是贾政的孩子,贾环就得两说。

这真令人大跌眼镜,接着看王熙凤的话。

3

凤姐儿凭什么要把贾环撵出去?

凤姐儿说,“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

贾环怎么就“实在”令人难疼?

要说因为他是赵姨娘生的,那探春也是啊。怎么探春就能被认同是荣国府“正人”,得到众人的认可和疼爱,贾环就不行?

要说贾环被赵姨娘教唆的心性阴坏,时时想着害宝玉,也还可以说得过去。

可是,即便如此,那你凤姐儿也没有资格撵人呀?

好歹贾环是贾政的血脉。你凤姐儿是贾赦的儿媳妇,在贾政这部管事不过是帮忙的。论资格,凤姐儿还赶不上贾环。

王熙凤认为应该赶走贾环的理由只有一个:贾环被认为有可能不是贾政的骨肉。

《红楼梦》里的案情实在太丰富了,什么奇葩事都有。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来推测贾政和赵姨娘的情缘经历:

贾政和赵姨娘在贾府之外生育贾环

拙作《贾政爆料惧怕王夫人,他们和赵姨娘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中揭示出,赵姨娘之前可能曾经是宝玉的奶娘,在王夫人的默许下和贾政在一起,先是生下了探春。

皇子的奶娘进宫以后,喂奶期间不允许回家。赵姨娘怀了探春之后,王夫人为了利用她拴住贾政,允许她生下了探春。所以,探春的身份在王夫人这里是被认可的。

王夫人是贾政嫡妻,既然她认可探春的身世,其他人自然没有异议。所以王熙凤把探春当作荣府的“正人”。

探春出生后,王夫人的身体也早就恢复了。她这时候不再需要赵姨娘,于是她把探春留下,把赵姨娘放出去了。

赵姨娘被放出去之后,贾政又背着王夫人找到了她。两个人在外面结成了夫妻,生下贾环。

随着分析的深入,结论仿佛越来越令人吃惊。可是,关于这个结论,原著中依然可以找到对应的草蛇灰线。

贾环说自己“不是太太养的

第二十回贾环和莺儿耍钱输了不认账,莺儿抢白了他几句,贾环就哭闹起来。书中写道:

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

“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

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

贾环道:“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说着,便哭了。

宝钗忙劝他:“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又骂莺儿。

按照古代的礼法,妾生的孩子都要认嫡妻为母亲,对自己也只能叫姨娘。子女的教养也都是正室说了算,姨娘没有权力管教。

王熙凤辱骂赵姨娘说她没有资格管贾环,她这话现在听起来荒谬,可是在当时封建时期却是正理。

《红楼梦》中贾环显然是跟随赵姨娘长大的。

第二十五回贾环故意用蜡油烫伤了宝玉的脸,王熙凤借机整治赵姨娘。原文写道:

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

凤姐三步两步的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

王夫人又气又急,忙命人替宝玉擦洗,一面骂贾环,又叫来赵姨娘大骂:养出这样黑心却不知道理的下流种子来。

有人说这个“养”字是“生”的意思,倒是也说得过去。不过,根据书中的意思还是理解为“教养”更贴切。

探春也是赵姨娘生的,跟随王夫人长大,也就没有人敢小看。

王熙凤说赵姨娘也该管教贾环,这实际给王夫人扎了一针。如果贾环在荣国府出生,自然该归属到她的名下,轮不到赵姨娘教养。

王熙凤单独对着赵姨娘说她没有资格管教贾环;当着王夫人的面却说赵姨娘该多教导贾环。

王熙凤这句话,正戳疼了王夫人内心的伤疤。所以,王夫人立刻叫过赵姨娘来痛骂一顿。

贾环不是王夫人“教养”的,而是赵姨娘“教养”的。这个事实表明,贾环和赵姨娘曾经单独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贾环叫赵姨娘“母亲”

第三十三回,贾环在贾政生气的时候,添油加醋地给宝玉下了坏话。书中写道:

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

“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

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

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贾环这段话中,“太太”指王夫人,“母亲”指的是赵姨娘。

贾环是赵姨娘的儿子,贾环叫生母“母亲”有什么不妥吗?

不妥

在古代,“母亲”这个词不是随便称呼的。大家族有正妻和偏房、侍妾之分,只有正妻可以被称为“母亲”;对其他侧室或侍妾只能叫姨娘。探春对赵姨娘的称呼就是姨娘,可是贾环却叫赵姨娘“母亲”。

贾政显然是默认贾环的说法的,贾环如果从小出生在荣国府并且在这里长大,不可能没有这种规矩。

贾环对贾政说这些话的时候,身边没有人。这说明贾环私下里一直叫赵姨娘“母亲”,贾政接受这个事实。

据此推测,贾环和赵姨娘一定在荣国府之外独立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贾环叫生母“母亲”也就天经地义,贾环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即便进入荣国府,但是在私下里还是这样称呼。

贾政体恤他们母子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对此不忍苛责。虽然贾政眼中的贾环“形容委琐、举止荒疏”,但是这不是贾环的错。

面对这样的贾环,贾政心中更多的也许是愧疚和怜惜,是对王夫人的恨。

也许他内心深处,亏欠贾环母子太多。所以,赵姨娘和贾环即便有些过激行为,贾政更愿意去宽容,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吧。

正因为贾环是在荣国府外面出生的,他的身份才不被王夫人完全认可。也许为此,王夫人才理直气壮地不给赵姨娘正式名分,让他们母子称为贾府上下的笑话。

结论

贾环被认为有可能不是贾政的骨肉,他曾经有过在村庄上生活的童年经历。

思考

赵姨娘和贾政在什么情况下生育的贾环?赵姨娘既然立刻了荣国府,又是怎样回来的?

正是:

荣府公子排第三,委琐荒疏名贾环。

出生成谜无人晓,流落村庄度童年。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