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鹿鼎记》中有一个桥段:明末降将吴三桂与李自成之间的恩怨纠葛,两人因为“红颜”陈圆圆而反目成仇。在野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吴三桂因李自成“霸占”了陈圆圆,而恼羞成怒倒戈清廷,最终与多尔衮联手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政权的灭亡,究竟是不是“红颜祸水”的缘故,还有待讨论。而吴三桂的反水,确实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顾诚在《南明史》一书中,对李自成政权的灭亡做了详细的分析。李自成虽然进了北京,但是大顺政权所面临的境况,与明末皇帝朱由检当政的时候类似。朝廷内斗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明末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帝王了,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朱由检宁死不逃,最后在眉山上吊自杀。

明朝经历了276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明朝的灭亡是由于长期的内忧外患导致的,朱由检继位的时候,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他一登基就面临三方的威胁:朝廷内部派系杂乱、农民起义势头很旺,清廷的入侵

崇祯虽然在内部灭了阉党魏忠贤一众,但是此刻明朝的朝廷只剩下一副空壳了。此刻的崇祯想要振兴朝纲,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心无力了。因为当时的朝廷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在李自成进攻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干了两件事:计划南迁和调兵御敌。而这两件事直到崇祯上吊自杀,也没干成。

明朝建都的时候在南京,在明成祖的时候才迁都北京。朱由检迁都南京,在当时的局势下算是比较明智的。南京本就是朝廷的老家,在那里多少有点家底,朱由检如果真迁都成功了,说不定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的朝廷内部分了几个派系,阻力太大让朱由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当迁都这事刚冒个头,便引来一片的反对声,最后这事就这么滴黄了。

在京城的这些地主、权贵的眼中,所谓的“亡国”无非就是换个皇帝。至于谁当这个皇帝,对他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着急的就是皇帝一人,其他人根本就没当回事。

朱由检上吊自杀,是看透了当前的局势,内心感到无比的绝望。眼前的这个局势,即使苟且活下来,想要翻盘也是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李自成并未吸取崇祯皇帝的教训,重用降将本就是个错误

南明史》中记载,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一路势如破竹,并未遇见太大的抵抗力量。反之,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这些夹道欢迎“李闯王进北京”的人群中,就有明朝的大小官员。

这些官员、地主、豪绅,一见李自成来了,立刻投降。摇身一变,就成了李自成的拥护者。而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不但不处理这些明朝投降的官员,反而还让这些人依然保留各自的武装力量

简而言之,明朝的灭亡对这些投降的大小官员,并没有造成实质上的影响。这些人无非就是换了身衣服,喊了几句拥护李自成的口号,便得到了李自成的重用。

而作为起义胜利一方的当权者,不但没有提防这些明朝旧部,反而让这些保留各自手中的权利和军队,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冒险。

所以当清军来的时候,这些人就如同墙头草一样,又倒向了清廷。在地主、权贵的眼中根本就没有“朝廷”的概念,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很重要。谁强,就拥护谁,谁弱就联合起来打击谁。

当李自成打了几次败仗之后,这些人便故技重施,配合清廷的势力一起对付李自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李自成轻敌、缺少战略眼光,才是最致命的

李自成灭了明朝之后,并没有想方设法地去稳固自己的政权。而是采用“放羊式”的统治方针,去治理朝廷。

新政权建立之后,李自成实行的治国策略是:不收百姓的赋税,军队开支全部采用“打土豪劣绅”的方式去获得

李自成的这种做法是典型的目光短浅,不收赋税,国家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国库无银,国家何来长治久安。“打土豪劣绅”的做法,是一条短线。有钱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天有钱人全部被搜刮完了,那么国家的收入来源又从哪里来?

京城里的这些地主权贵,没有一个是善茬。李自成抄了这些人的家,无疑就是在给自己积累敌人。碰到合适的时机,这些人一定会联合起来反扑的。而大顺政权的掌权者,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李自成在对外方面,也一直处在一种天真漫烂的状态。在他的眼中,只要他不主动的招惹多尔衮,多尔衮就不会主动的来攻打大顺王朝。所以李自成在边防的排兵布阵上,也没有去做过多的考虑。以至于清军入侵的时候,打得大顺军队措手不及。

综上: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灭亡,本质上与青楼女子陈圆圆无关。他是缺少治国策略,导致新政权也和明末朱由检当政时的状态一样,腐败成风,丢了民心。至于李自成和吴三桂之间的恩怨,根本原因是:李自成听信小人谗言,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小,导致吴三桂没路走了,才投靠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