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初年,刚刚建立大明帝国的朱元璋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经过十六年风风雨雨的艰苦奋斗,终于黄袍加身,且大明江山的版图还在不断地扩大,迟早他可以一统中华。忧的是这偌大的江山社稷却无人治理。

无论是北伐中原,还是荡平秦晋,朱元璋的大军都是势如破竹,但同时各地元朝官吏贵族也都作鸟兽散,留下一座座空空的衙署,朱元璋想马上开展赈济贫困、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征收赋役等一系列重建工作,都无人可用。

尽管朱元璋有雄心壮志想打造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人给他干活也不行啊!不光是地方官吏凑不齐,就是中央各部门也非常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朱元璋只能分两步走,一步是寻访、启用元朝有能力的旧官吏,另一步是向天下广招贤才。

对于元朝旧人,朱元璋用起来是很矛盾的,既嫌弃他们是贰臣,忠贞度有缺失,又因急缺人手而不得不用。所以有时朱元璋忍不住故意羞辱这些人。

危素就是其中之一,危素学问好,在元朝就供职翰林院,降明后依旧留任,担任朱元璋的侍讲学士。有一次朱元璋要召见他,听到外面脚步声,问是谁,危素回答,“老臣危素”。朱元璋说,“我只道是文天祥。”

还有一次,元顺帝有一头会踏舞朝拜的大象,被拉到南京在朝会上表演,但这头大象却怎么也不愿舞蹈参拜,大有不事二主的样子。朱元璋感慨之余,拿来两块木牌,写上“危不如象”、“素不如象”,在危素两肩上一边挂上一个。把这70岁的老头危素羞辱得,没过多久就抱病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元朝旧臣还不如不给朱元璋干活呢!那也是不行的,朱元璋会认为你是瞧不起他,同样要你好看。

如果能既保持自己忠贞不二的品格,又不至于让朱元璋误会,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会皆大欢喜。

有一个叫秦裕伯的人,曾是元朝福建省的郎中,因战乱避祸寓居上海。朱元璋派人持亲笔书信去请,秦裕伯再三推辞,让朱元璋觉得这个秦裕伯的品格值得敬重。

后来朱元璋再次派人去请时,语气略重,意思是你要是坚守不出的话,到时候可别后悔。秦裕伯一看忠心已经表达得差不多了,再过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了,赶紧收拾东西,随使者入朝。

不过,元朝旧臣毕竟是少数,不足以填补全国官吏的缺额,朱元璋用人更多的还是通过推举征召的办法。

洪武初年,朱元璋不止一次下诏求贤,他强调,“贤才,国之宝也”。为了减少天下有学问的人的顾虑,能积极入仕,朱元璋在宣传自己这方面备足了素材。

先是对领袖人物极尽礼遇。读书人的领袖人物无外乎是宋濂、刘基等人,对于刘基,朱元璋在制定天下税粮时,专门为刘基的故乡青田县减免五合亩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

对于宋濂,朱元璋每次召见,都赐座赐茶,有时早饭也让宋濂陪着一起吃,宋濂不善饮酒,朱元璋偏要让宋濂喝上二三杯,看他微醺的样子,还写了一首《赞善大夫宋濂歌》,还要文臣同赋,为的是“使后世知朕君臣同乐若此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材备好了,就可以做地推了。除了那些奉旨到各地征召的官员,朱元璋还善于利用周游天下的术士。

据说,有一个算命先生叫胡日星,算得特别准,朱元璋还没得天下时找他算过,胡日星说朱元璋将来一定能心想事成。这种特殊人才,朱元璋发自内心感谢,但胡日星既不想要功名也不想要富贵,只想要一符以周游天下。

朱元璋想了想,拿起一把扇子,刷刷点点写下一首诗:“江南一老叟,腹内罗星斗。许朕作君王,果应仙人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持此一握扇,横行天下走。”

这样既表达了感谢,又能让这位算命先生给他做宣传。

经过多方努力,应召做官的人越来越多。据吏部统计,举荐到京做官的经常有一两千人,多的时候有3700多人。

当然总有一些特殊人,有自己的想法,不愿领朱元璋的情。朱元璋在建国初时,还想着努力经营自己的人设,不与他们计较,但随着官员体系逐渐构建完成,国内形势基本稳定,朱元璋便不愿再容忍这些“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阴有个学士叫王逢,曾效命张士诚对抗过朱元璋,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后,想招揽王逢为己所用,但王逢坚决不事二主,朱元璋也就没跟他计较。洪武十五年时,朱元璋再次想起他派人征召他入京,王逢还是不从,地方官一点没客气,像押解犯人一样,把王逢押解进京。

王逢的儿子在通事司任职,知道后赶紧跑到朱元璋面前磕头痛哭,请求朱元璋看在王逢年事已高的份上,放过王逢,若不是王逢儿子求情,王逢的性命就不保了。

只是不愿给朱元璋做官而已,朱元璋表示,那对不起,命你也别要了。

洪武十九年,苏州学士姚叔闰、王谔就是因为不奉召入京被砍头抄家。朱元璋还以此作为典型,公布了一条新罪名,“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 是外其教者, 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或许这才是朱元璋的真面目,国初极力求贤的姿态都是演出来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