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以前,国人穿着基本上以丝绸和麻为主。丝绸名贵,一度还可以做硬通货使用,类似货币的职能。所以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丝绸,而普通平民老百姓呢,就只能穿麻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什么时候,人们可以穿上棉布做的衣服了呢?
草棉,有的地方也叫木棉,它是一种木本植物,植株高大概七八丈左右,果实又长又大,它的棉絮是黄褐色的,一般可以用作填充物,但是不能用于纺织成棉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后期,源自印度的草棉传入中国。到了南宋时期,广东、福建等地开始大量种植草棉。广东的雷州、化州、廉连州等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最先开始把草棉的棉花织成棉布,这样的棉制品被称作“吉贝”。
说到棉布就不得不提到“乌泥泾”这个地方。它位于最早的上海——松江府(今上海市前身)向东五十里里左右处,也就是现在上海的华泾镇。

这个地方虽然位于华东地区,但是由于土地肥力不够,并不适宜种粮食。因此当地老百姓填不饱肚子,只能转而谋求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以此找寻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人们向福建广东等地,寻找引进适合于松江府当地气候地利的棉花品种。一开始呢只是引进棉花种子,没有引进轧棉花用的踏车机、弹棉花用的椎弓等工具设备。
人们大都只能用手工去掉棉籽,然后用丝弦和竹片制作成简陋的弹棉花工具,再分离出可供纺纱用的棉花。这种粗陋的方法,导致生产效率相当之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元朝初年,松江府棉织业的情形有了改观。大约在元成宗铁木耳在位的元贞年间,老家本就在乌泥泾的纺织专家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回到家乡定居。同时,她也把自己大半辈子从黎族同胞那里学来的棉纺织加工技术带回了家乡。
黄道婆女士最早因为逃婚而远走天涯海角,随着她老人家的回归,在松江府地面,不啻于引发了一场棉纺织业的手工业“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教会了当地人用铁棍制作去除棉籽的工具,改良了弹棉花和纺织工具的工艺。此外还传授了利用彩色纱线经纬交织成图案的技术和编织提花的技术。
如此一来,原本只能纺织粗鄙棉布的乌泥泾,一下子产业升级成了可以纺织棉被、棉褥、袍带、巾帕等多种棉织布产品。而且图案多样,花样图案、方形图案、凤凰团圆图案、各种字体图案等,鲜明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前所未见的棉织品一经推向市场,轰动天下,大受达官贵人士绅富贾的欢迎。远近地方州郡莫不争相效仿。大家都来求教于黄道婆女士,而黄道婆则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如此日久,以乌泥泾为种植基地的整个松江府周边,都被这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动而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这里有个大背景,就是自元代完成中国再次大一统之后,版图空前辽阔。依托于黄金家族为纽带维系在一起的四大汗国与元朝,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超级大市场。漕运与海运的发展,促进了人员与财货的流通,从而迎来元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年逾八十多的黄道婆女士逝世。家乡乌泥泾乃至整个松江府的人们都为之哭泣举哀。大家自发的为黄道婆女士立祠堂,每逢年节,风雨无阻举行祭祀活动。
然而三十年后,到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年,乌泥泾的黄道婆祠就毁于兵祸,当地人赵愚轩出资重新修建。这一年明成祖朱棣出生了,八年后,朱元璋在南京宣告了大元朝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唏嘘的是,虽然松江府的人们一代代依然怀念着黄道婆,但是黄道婆祠堂还是没能逃过元末明初的战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