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10000至8000年间,我国已形成了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和以粟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两大系统,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但收货后的粮食,无论是水稻还是麦谷,都需要经过去秕(bǐ)、脱壳、磨粉等加工工序才能食用。那么,这些食材是怎么去壳成粉的呢?古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明了研磨器这种专门用于把谷物外壳剥离、制成粉状的“神器”——磨盘。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展示有多件汉代陶磨,材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两种,圆形,平均直径10厘米,上扇中部略高呈火山口状,内有一道隔梁将其分成两个半圆,底部各有一个磨眼(进料口),周围压印有象征石质纹理的坑状纹饰,下扇中部有磨脐。在库藏文物中,还有一种带台基的陶磨,泥质灰陶,中空,圆筒状磨身,分上下两盘,上盘有隔梁、磨眼,下盘边沿凸出,有磨沟。通过观察可发现,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磨的形状和使用已与今日相差无几。

其实,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北邯郸磁山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研磨器,这时的研磨器还是由石磨盘与石磨棒两部分组成的。此类研磨器需要耗费大量人工,且效率低下,至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和使用使粮食加工效率大幅度提升。到了东汉时期,类似于今天石磨的转磨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了。在北方发现的汉代墓葬中,陶磨是常见明器,如我馆陈列的这几件陶磨,并且在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墓、徐州铜山石护城村西汉遗址还有实用石磨出土。

磨,作为粮食加工工具,其作用可概括为磨面和磨浆两个方面。磨浆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磨面则堪称小麦种植普及和面食替代粒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正是因为能大量将麦粒研磨成面粉,才使得面条、锅盔(烤饼)、馒头等面食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推而广之,才有了现在的山东煎饼、河南烩面、河北火烧、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和油泼面、兰州拉面、北方饸络、西北揪面片等等地方美食。

磨,因与饮食密切相关而同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变成了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五 磨豆腐”,简单的一项磨豆腐活动,俨然成为了一年中最重要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步骤。(何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