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的铜鼓习俗,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铜鼓,也是壮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符号和元素。

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国潮风掀起后,少数民族风也跟着吹了起来。可以看到的是,近几年,但凡是三月三,端午什么的,小到幼儿园,大到高中高校,都组织开展了比如自制五彩糯米饭,跳竹竿舞,唱山歌等等一类的课余活动,民族节日的氛围和民族习俗的重温是跟咱小时候不能比的。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南宁一小学双减后也开展了铜鼓兴趣班,一共12面铜鼓供小朋友使用和学习。老师不仅给交小盆友铜鼓演奏,也会交他们关于铜鼓和壮族的文化和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

广西在增加民族自豪感这事上还是越来越有主动性了。别看广西穷,经过这段抗疫表现看,相当团结了,并且淳朴实在,比如大白来了偷吃泡面要罚一桌扣肉这种的。

图片来源网络

学校这一举动确对小朋友的民族自豪自信是有帮助的。建议咱文化部再研究些小朋友爱学和有互动的精品民风民俗课程,作为普及,这样才有持续性,也能确保传承这个事不是个形式。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它是需要活力和新血液的。首先,不能让这些传承者觉得守着手艺就要饿死吧。无论这是一项技术还是习俗,都需要让文化人有生存的保障。

图片来源网络

民族文化如果跟现代甚至国际文化相结合?如何能产生经济效应?不要让大家被动的当做任务和兴趣去浅尝辄止,而是真的能吸引有天赋的人以此为业。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这是个大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