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青铜器到底可以做到多精美?
踏进辽宁省博物馆的大门,有一件青铜器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
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以今人极其严苛的审美眼光来看,这件名为西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的青铜重器,无疑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这件罍高44.5厘米,在商周青铜器里,并不算体量特别大的。但它通体三层纹饰,密不透风,带有典型的商末周初青铜器那种独具风范的神秘气质,让人一眼就心生敬畏,不由得靠近细看。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位小怪兽!
这个小兽,位于器盖之上,头上长了一对犄角,眼睛凸起,闭嘴竖耳,两足支撑的身体做长蛇状。
没错,这就是商周时期的龙的形象。
此时期的龙,又称为蟠龙,指的是一种蛰伏在地还没有升天之龙。也就是龙的幼年期。
据说中国人早年是驯服了龙这一怪兽的,《竹书纪年》中有刘累为夏王孔甲养龙之记载。他养龙的本事,学自豢龙氏。
真知堂国学馆:龙之为物,到底古人指的是什么玩意呢?它真的存在过吗?
这事早已经成了历史之谜。
后人臆测,古代的龙或指鳄鱼,或指马。但这两种猜测,都因为出土文物中的龙纹造型而站不住脚。
商代殷墟出土的蟠龙盘,为我们展示了龙的全貌。
我们惊奇地发现,公元前十世纪晚期的河南安阳殷商文物上的龙,竟然和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龙纹极为相似。可见夏商是一脉相传的文化体系。
龙这种生物,在古人眼中绝对不是鳄鱼或者马。
这条小龙安然自得的盘坐在罍盖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龙的原型极有可能是蜗牛。
蜗牛经常因为下雨从天而降,其相貌和商周时期的龙纹极为相似。是否我们的古人,就把某一种后来灭绝了的巨型蜗牛类生物,当成了小龙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器身。
真知堂国学馆:馆方给出的命名是,西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罍,是一种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的酒器。
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以酒器为重,是和商人好酒有密切联系的。
所谓夔纹,指的是一种一条腿的龙形生物,即古书上说的“夔一足”。据说黄帝就以夔的皮做了一面大鼓,声闻百里。
青铜器的鉴赏,是有窍门的。
到底何种青铜器最为珍贵呢?除了铭文以外,主要还是看器型和纹饰。
在国际上,最为重视的青铜器,就是所谓的周鼎商彝。
而周鼎商夷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商末周初之器。再往前或往后,青铜器艺术再也没有达到过这一时期的巅峰。
由于商人重鬼敬神,杀人以事神,所以商晚期的青铜器,从武丁开始步入了青铜器艺术史上的最高峰。
在古人心中,最好的不是自己享用,而是要奉献给天帝和神灵。所以我们见到的很多周初青铜器,极有可能属于商人所铸,亡国后被周人夺走之物。
真知堂国学馆:这一时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这些极为精美的青铜器。三层花工艺出现了。
所谓三层花,是一种雕刻装饰工艺:
即饰纹分为三层,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雷纹,涡纹等为底纹,第二层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主体,第三层以阴刻线在主体上雕刻细节表现细部的工艺。
这样就对青铜器的模具雕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层花工艺的器物和 商代中期流行的一阴一阳纹饰相比,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喀左铜器群,古孤竹国还是燕国的宝藏?
看完了这件堪称极品的青铜罍,相信很多朋友对它的身世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件 罍 一看,就是商周时期王室的重器。它需要极为强大的国力,才能被设计和铸造出来。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时候铸造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埋藏下去的呢?它的原主人到底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宝离奇的出世经历。
时间的钟表要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5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不久,辽宁省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几位村民投入了春耕生产。突然咔嚓一声,犁出了一个青幽幽的东西。大家停下手中的活过来围观,原来是一件铜器。
真知堂国学馆:铜 是战略物资,可以用来生产子弹。铜作为货币也使用了几千年。所以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这玩意儿可以换钱了。大家一顿锄头,挖出了16件青铜器,全部当废铜卖给了平房子合作社。
多亏一位唐姓村民比较有见识,他拿了一个器盖跑去找到当地完小的校长。看这些玩意是否更值钱。
这位校长一看,这是青铜器啊,不能当废铜卖了!
二人上报到省里,正在筹备中的热河省博物馆派人前来,收购了这十六件青铜器。
这批青铜器,就是后来著名的喀左铜器群的第一批。
后来,陆陆续续喀左地区发现了七八批青铜器,我们这件国宝级的青铜罍,则是1973年在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的。
这次出土的青铜器,被称为北洞青铜器,一共有两处窖藏,共出土大型青铜器12件,其中一个坑就出土了五件青铜罍,共计出土青铜罍六件。
无独有偶,1974年在当地的山湾子村,又出土了22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伯矩甗、牛纹罍,史方罍,尹簋,父乙簋,庚父戊簋等,都是这一批出土的。
问题来了,喀左县到底是何方圣地,为何出土了这么多批次的青铜重器呢?
由于出土文物中有燕侯字样的铭文,还有孤竹字样和箕子字样的铭文,学者们于是有了三种意见:
前两种意见认为这批青铜器可能是燕国建立之初,召公祭祀山川所埋之物或者燕国亡国之前燕王喜北逃时期埋藏的燕国宝物。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里应该是商末周朝孤竹国人所埋藏的器物,部分器物属于商朝晚期。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更接近于历史真相呢?
扑朔迷离的国宝身世
真知堂国学馆:从青铜器窖藏出土于辽宁省来看,一般学者第一时间都会把它和燕国联系起来。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从召公奭被分封于此地开始,国祚长达八百二十二年。
燕国早期有一段时期历史不明,据专家考证,北京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琉璃河遗址出土西周早期克罍
喀左青铜器里出土了带有燕侯字样的青铜器,是不是就是这批青铜器属于燕国的明证呢?
如果是,那么青铜器中商代样式的器物和孤竹这一类铭文又作何解释呢?再者,此地并不是燕国都城,为何会有燕王室等级的青铜器被埋藏于此呢?
有学者考证,在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将王翦出兵伐燕。燕王喜 北逃至辽东,以襄平(今天的辽宁辽阳)为都城,直到最后亡国。
这批青铜器应该就是燕王喜北逃过程中,由于体量过大不好携带而被埋藏于喀左之地的。
但这个说法还是有明显的漏洞,窖藏出土的青铜器,基本上多数都是商末周初之器而缺乏战国时代的典型器物。
这件被定为西周时代的青铜罍,虽然没有铭文,但器身上这种饕餮形兽首,则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
我们可以从商代同时期的器物上找到它的身影。
下图是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著名商代青铜器“皿天全方罍”,我们可以对比看出;
无论是饕餮形兽首还是象鼻形龙纹,二者均有极为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象鼻子朝下卷,一个象鼻子朝上卷而已。
从这两件青铜器的对比来看,被辽宁省博物馆定为西周早期的这件青铜罍,也应该看是商代晚期之物。
它的主人,应该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周孤竹国。
真知堂国学馆:说孤竹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伯夷叔齐,则基本上无人不晓了。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贤人,殷商灭亡后二人发誓不食周粟而死。二人就是孤竹国的王子。
《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孤竹国,就是商王武丁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属于商的王室。
《一统志》:“武丁析孤竹之黄洛,以封诸侯。” 《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
作为商王族,商亡后二人不食周朝的粮食饿死,也算是君子死节,死得其所了。
那么,出土青铜器的喀左地区,商周时期是否属于孤竹国地境呢?还真是!
据统计,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南至喀左山嘴子镇,北迄朝阳县大庙乡,沿大凌河两岸110千米长的地域内,共计出土商周青铜礼器69件。
许多青铜器上刻有“孤竹”的铭文。
据《括地志》记载:“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国也。”
以此来看,这八批69件商周时期青铜器,应该不是同一时期同一批人所埋藏的。绝大多数青铜器属于和燕国同时期的周代孤竹国所藏。少数窖藏,则可能和燕国灭亡之前,燕侯喜北逃辽阳有关。
结语
真知堂国学馆: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喀左这几批青铜器,多数属于周代孤竹国国君所有,部分为其祖先从商朝就开始保有的商代青铜器。我们今天的主角,卷体夔纹蟠龙盖罍也属于孤竹国所有。
那么,这批青铜器又是何时被埋于地下的呢?真知堂研究员认为:
这批孤竹国青铜器的埋藏时间和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上救燕,顺带灭了孤竹国有关。
孤竹国灭亡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60年左右。《国语》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喀左所藏的这批孤竹国国宝,就是在齐军大兵压境,国家即将灭亡之时而匆匆掩埋的。
西周青铜罍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就以伯夷叔齐所写的《采薇》诗句,作为本文的总结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烽火征尘。却留下这些精美的器物,让后人回想追思,慨叹不已。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作者微信号:19834355177,有兴趣交流。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老彭谈收藏”。谢谢合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