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文化IP”的挖掘与转化

□李宸江

日前热播的历史谍战剧《风起陇西》引发观众热议,“陇西”这个地名随之成为大众“知识考古”的对象。随着讨论日益深入,陇西属地甘肃,凭借其璀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百变的地貌特征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化富矿

甘肃,自古就是一座拥有深邃时空与宏大场域的文化富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拥有8000年的书写时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甘肃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地理坐标;作为多民族融合聚居区,甘肃又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从古至今,以甘肃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漠孤烟中,保家卫国的英勇;长河落日下,孤寂惆怅的乡愁;古道驼铃里,喧闹吵嚷的繁华;城市高楼间,川流不息的生机;广袤大地上,坚韧辛勤的劳作……文人墨客们用饱含情感的文字与真实生动的影像描摹出这里的瑰丽与神奇。

以热播剧《风起陇西》故事发生地陇西郡为例。两千多年前,秦昭王在此设郡,因其地处陇山以西,故称“陇西郡”,又因古人以西为右,亦称“陇右”。英国学者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地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和时间连续体之间共有的经历。” 陇右地区地处三大高原接合处,自然条件独具禀赋。从历史各时期发展看,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联系和相似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里文化昌盛、豪杰辈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从此崛起,被载入史册的名人轶事不胜枚举。这片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土地,这些拥有智慧与毅力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后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深度挖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文化IP”,是一种以“文”承载用户情感意义并接受市场检验的符号、形象、元素、故事和载体。甘肃作为拥有广阔历史天空、深厚文化禀赋的地域,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IP”的重要输出地。

“三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长盛不衰的大IP,在甘肃境内陇西郡上演的三国历史故事就不断被后人演义、加工。传统文学领域,作家弋舟2012年出版的《甘肃历史系列小说·三国卷:春秋误》以现代笔法,深入到马超、姜维两位蜀汉名将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两位千古英雄。网络文学领域,“三国”为历史军事小说贡献了故事原型。从穿越到重生,从真实人物事件到虚构人物,网络作家不只描写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精彩与残酷,也将尚武与忠义的精神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影视领域,“三国IP”遍地开花。时下热播的《风起陇西》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早期同名小说,讲述了蜀汉与曹魏在陇西郡展开的一场生死角逐。该剧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情节丝丝入扣,悬念迭生。它以大历史为背景,以虚构的小人物命运为主线,将普通人的生活实感与英雄的家国大义相联系,人物塑造有风骨、有血肉。马伯庸喜欢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灵感,他通过对三国故事的想象与扩张,使作品具有了不同以往的魅力与价值。

传承转化

当下大量“文化IP”通过新形式,融入新元素,与新语境擦出新火花,使它们在新时代得以重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甘肃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方面作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积极尝试。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甘肃不同区域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为依托,集中优势,多元并举,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IP”得以充分释放。《风起陇西》所蕴含的“陇右文化”精神就是始祖文明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的精神结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始祖文明在陇西地域内生根发芽,这里的人民凭借智慧与意志创造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奇迹。陇右人尚武且多出良将,据班固《汉书·赵充国传》所载,仅秦汉时期这里就诞生了十余位名将;陇右人勤劳朴实,在唐朝文学作品中多有映射;陇右经济繁盛,《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之美誉。正是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化地理特征,使得诸葛亮北伐“舍近求远”,六出祁山誓要拿下“陇右”。《风起陇西》以一种“文化考古”的姿态,一方面还原历史现场,一方面将“陇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新语境相合,融入悬疑、反恐等现代元素,为观众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今天的桥梁。

将历史变为国潮,从《风起陇西》热播不难发现“文化IP”强大的现实影响力。甘肃文化资源富集,“文化IP”数不胜数。丝绸之路构建了宏大、多变的叙事空间;敦煌莫高窟提供了文明互鉴的艺术佐证与想象;河西走廊上的每一座城市都是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见证;源远流长的黄河水诉说着文明滋养的浩浩汤汤;大地湾、马家窑彰显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道家文化为中国文学打开幻想之门;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熠熠生辉……这些“文化IP”不仅为甘肃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起陇西》底蕴深厚

□王吉祥

电视连续剧《风起陇西》,为解读和演绎历史事件开辟了新思路。

剧中以三国时发生在天水、武都、汉中、成都的魏、蜀之间谍报角力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国故事中的出祁山、失街亭、斩马谡、子午谷奇谋、李严断粮等热点,沿着历史主角人物已有人设,在控弦操戈、血染疆场的主战场之外,塑造了一批谍报人物形象。剧情节奏紧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用古装历史剧的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谍战剧的新期待,实现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

这部剧成功的背后,除了本身的剧情和制作光环外,醇厚的文化气脉也助力这份惊艳。对甘肃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度开掘,也是该剧气贯虹霓、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

天水,羲皇故里,地处陕甘川三省要冲,历史上有“抵陇坻之险,临泾渭之渊;东至宝凤,绾毂关中;南下昭广,屏藩巴蜀;北依六盘,遥控洪漠”之说。历史上,出现天水地名并设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而今天水市大部分隶属陇西郡,这也正是剧名定为《风起陇西》的缘由。剧中马谡失街亭,魏克复天水之后,魏蜀对峙前线推进至武都郡。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西汉置武都郡,北魏改置武州,唐改称阶州,今设武都区,是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陇南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具有鲜明的陇蜀地域文化特色。剧中火塘吊锅在陇南部分地区沿用至今。由此看,该剧场景布置中,在沿袭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同时,较为准确地再现历史生活也是极为出彩的地方。剧中谍战机构“间军司”和“司闻曹”,以及魏蜀双方的官职名称、人物名与字,与三国历史高度契合,虚构人物也是将三国名人的名和字进行糅合,毫无违和感,这也是该剧精心打造的力证。

虽然也有观众认为该剧基调过于灰暗、台词过于现代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实力派演员倾力演绎下,人物饱满,逻辑合理,没有用镜头语言的张力来替代观众的思考,台词紧跟时代,对观众熟知的三国历史从另外维度进行深度阐释,不失为一次颇具勇气的探索,这种勇气于甘肃文化底蕴深度开掘也极具借鉴意义。

时序更替,往事已矣。回望历史,甘肃大地,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周秦福地、九曲安澜,物华繁富,人杰地灵。《风起陇西》气贯虹霓,弘甘肃文脉,扬陇原风采,必将激励陇原儿女凝心聚力共谱新的时代华章。

(作者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书写的现代视角

□寇文静

近日,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起陇西》热播。该剧以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之间惊心动魄的间谍活动为背景,深入历史的缝隙,将镜头对准陈恭、荀诩这样的“小人物”,讲述了他们在乱世之中谱写出的一段谍战传奇。

陇西,现为甘肃省东南部的一个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管辖。“陇”,即指陇山,人们常说的“陇右”,则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地区,而陇西就包括在陇右地区之内。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的陇西县,它还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上,陇西更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风起陇西》第一幕,就以发生在天水的街亭之战,引出整个故事。当时,诸葛亮率汉军主力进入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反叛,仅剩陇西和广魏还在苦苦抵抗。曹魏命张郃支援陇西,诸葛亮则接到蜀谍陈恭情报,称张郃拟取道瓦亭,越过萧关,相机决战。为防万一,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却不料情报为假,张郃率军走番须道突袭街亭,蜀军大败。街亭之失与情报出错密不可分,魏谍很可能已经潜入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而代号“白帝”的陈恭是否叛变亦成为案情关键,“司闻曹”遂派荀诩前往曹魏,以查明真相并除掉叛变的“白帝”。该剧以陈恭、荀诩等人的视角和经历,重新审视汉魏两国的斗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观察角度。

相比一般国产剧,该剧的故事节奏相对较快。仅用一集内容,就由街亭失守一事,引出了汉魏两国的间谍斗争及陈恭、荀诩两位主要人物。剧情的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让习惯了倍速刷剧的年轻人,不但不能加速观看,还要静下心来,融入进去,反复揣摩剧情,方能理清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内核。电视剧是长篇小说的可视化呈现,也是叙事性综合艺术。叙事艺术的成功,必然要讲究叙事的技巧和节奏问题。《风起陇西》以自己的艺术态度,做出了自己的艺术水准。

当然,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出彩的剧情设置之外,更要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同样也是一部好剧的灵魂。《风起陇西》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点,特别是陈恭这个人物。身为蜀汉派往曹魏的间谍,面对曹魏的怀疑和蜀汉误认为的叛变,陈恭不但要设法打消曹魏的怀疑,取得曹方的信任,更要抓到魏谍“烛龙”来自证清白。在荀诩的配合下,陈恭打入蜀汉边境的五仙道,以实行曹魏“青萍计划”,盗取蜀汉的弩机图纸,引“烛龙”现身。在五仙道营地,他与同是蜀谍的妻子翟悦重逢。但此时,翟悦身份已转变为五仙道大祭酒黄预的未婚妻。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黄预的生性多疑,翟悦的身份暴露等,都显示出陈恭这个人物的立体性,同时显出的,还有他层次丰富的性格及内心世界。比如,当翟悦的真实身份被黄预发现,黄预对翟悦动刑时,陈恭不但要掩饰自己的心痛与无力之感,还要努力表现出平静无异样的情绪,这是非常考验演员演技的。陈恭的饰演者陈坤,表现得尤为出色,很好地拿捏住了角色的情绪。不论是与黄预对话时强忍的泪水,还是因为太过悲痛暴起的青筋,抑或是假装擦汗实则抹泪的举动,都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形式。好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风起陇西》虽是一部电视剧,其画面,却具有电影的质感,在色调、构图等方面也极为讲究。色调上,剧中出现的天水、成都等地,针对甘肃相对干燥的气候与四川的湿润多雨,分别用偏黄的色彩,粗犷的景物和偏黑灰的色彩,带着水渍的地面,植被丰富的环境来表现,并形成对比。如此,观众得以感受更加真实的曹魏和蜀汉。构图上,《风起陇西》秉持着以简代繁的原则,多以出现的大景物,如门、窗、树等来创造画面结构。这种美学风格,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质朴之感,自留白之中,生出意境。比如,在诸葛亮决定禀告第二次北伐意愿之时,画面中,他落寞的背影正在缓缓走上宫殿的台阶。而后,镜头转到侧面,诸葛亮停下脚步,低头沉思。刚下过雨的地面,倒映出他孤独的身影,仿佛一幅水墨画,更显示出他内心的疲惫、孤寂以及有如黑夜中前行的艰难感。

此外,该剧的配乐,也令人惊喜。该剧在不同场景使用了不同配乐,且都是原创。这些曲调,都与剧情有较高的契合度,更好地表现出了人物情感,实属难得。

细节,往往最能考验一部作品。这部剧的细节之处,也对曹魏和蜀汉有着不同呈现。如两国饮食的不同,甘肃气候适合小麦生长,人们多喜食面食,四川则适合水稻生长,人们更爱以大米作为主食。剧中,荀诩去曹魏找陈恭时,他们吃的是大饼,而在蜀汉的一些戏份中,剧中人物多食米饭。虽然只是细节,但通过它们,让观众对甘肃和四川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显示出这部剧的成熟,所谓见微知著。

《风起陇西》虽可归类为历史剧,但并不是正史。用原著作者马伯庸的话来说:“我发现在历史的缝隙中,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可以挖掘,这些猜测未必是真的,但值得用想象去填补——我把它称为‘历史可能性写作’,即在不改变历史的前提下,以一个全新的现代角度去诠释。”陈恭、荀诩这样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太多,他们虽难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但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馆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生命力的谍战故事

□侯洪建

由路阳导演,陈坤、白宇等主演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围绕蜀汉“司闻曹”和曹魏“间军司”两大情报机关的谍战角力,讲述了陈恭与荀诩这两个秘密情报线上的“小人物”是如何在跌宕起伏、波诡云谲的乱世迷局中恪尽职守的故事,更演绎出了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担当和抉择。剧中精妙的悬念设计、严谨的置景和服化道应用等,都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风起陇西》从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展开故事,蜀汉北伐曹魏失败,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街亭之战的情报被替换。由此,陈恭、荀诩等人纷纷陷入迷局之中……在剧中,角色胸怀勇敢与炽热的理想,观众们也跟着他们穿梭在蜀汉和曹魏的江湖和朝堂,在紧张刺激的谍战中,感受其中蕴含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学内涵。

“谍战者,诡道也”。谍战故事要讲得精彩,离不开剧情的设计和反转。陈恭在失去“司闻曹”信任和被曹魏怀疑之间如何自证清白;荀诩面对陈恭被冤枉之下如何坚持自己的判断,深入迷局中探寻真相;揪出“烛龙”之后是否还另有隐情……通过剧情的不断推进,在蜀魏双方轮番登场的人物讲述和行动中,事实的真相也在不断浮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管是游走在生死线上的游枭,还是试图操盘棋局的幕后人物,真假难辨,人心莫测。剧情紧凑,悬念迭起。正如导演路阳所说,尝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

《风起陇西》置景和服化道设计考究、严谨。故事讲的是谍战,为了符合这些普通的小人物的身份,剧中情报机关的人物着装以黑白灰色调的棉麻衣物为主;在三国时期,男子会追求“美髯”的潮流,所以剧中人物也被设计了符合各自性格和特征的胡子造型。他们的行为举止,也都遵循了那个年代应有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该剧从布景到光线运用,极为考究。像拍摄夜晚的内景戏,采用烛光等烘托气氛。镜头在蜀魏两地不断切换,从蜀汉的苍翠氤氲到曹魏的苍凉雄浑,这些美景也在观众心里留下了绚烂的画面。陇西美食“面饼蘸酱”以及煮茶、饮茶场景等,都很好地还原和体现了当地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优秀的电视剧往往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彰显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风起陇西》片名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二十四计,剧情环环相扣,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愿每一个勇敢与炽热的理想,都不要熄灭在风中。”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执著前行的坚定信念,或许正是该剧想要表达的。

(本版图片均为《风起陇西》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