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摸清楚规律了,凡是主打运动的家轿,一上来必定拿动力说事,什么百公里加速多少秒,秒杀同级别XXX。

MPV的,那乘坐舒适性一定跑不了。豪华、空间大等等都成了它们着重宣传的产品点。

而如果是新能源车型,宣传起来就更卖力了。无续航焦虑、充电速度快,反正就是你没有我有,你有我优的“新技术”,都值得好好吹一波。

吹归吹,这些看起来很牛叉的技术,实际上能不能落地,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用车究竟有没有帮助,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以下这几项“黑科技”就经常出现在发布会的PPT上,不妨先来盘一盘它们是真牛叉,还是真忽悠?

千里续航

对于续航,开燃油车和开电车的人心态是不一样的。

开燃油车,即使续航掉到50km以下,你依然还能不慌不忙。因为随处可见的加油站,加个油也不过2分钟的时间。

开电车的人,续航掉到150km以下就开始虚了,所以你必须要提前找好充电桩,因为你不确定要不要排队充电,以及这个表显续航实际还能跑多远。

综合上述原因,很多人买电车时往往会把续航放在首要考虑因素,既然标定续航虚,那当然是希望它越长越好。

所以厂家往往就会在提升续航上持续发力,目前已经宣称1000公里续航的车型有蔚来ET7、广汽AION LX PLUS和智己L7,不过目前只有广汽AION LX PLUS千里版上市了。

把续航提高到1000km,并不只是单纯堆砌电池就可以了,毕竟存放电池的空间有限,重要的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广汽埃安曾表示自己新的电池技术不但可以实现续航1000公里,还能8分钟充满80%。不过很快,欧阳明高院士就发表了观点:“如果有人说,他的电动车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而且特别安全,成本还非常低,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方面近年来没有大的突破”

不过广汽集团很快也发布了澄清公告表示,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和长续航硅负极电池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分别解决“充电速度慢”和“续航里程短”这两个痛点,而并非一款电池上同时兼顾两种特性。

另外,蔚来宣传的1000公里续航,靠的是150kWh固态电池,但是150kWh固态电池近几年基本没戏,几乎要到2025年甚至更远。

而蔚来ET7所谓的固态电池,其实就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电池,而即便是这样,它的能量密度也已经比常规的非固态电池高出一截。

所以续航里程或许是能达到了接近1000公里,但是能解决续航焦虑的问题吗?我看未必。

相比续航里程,更应该解决的痛点是充电桩的数量以及充电速度的问题。如果充电桩的数量能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充电速度能赶上加油速度,即使续航里程为五六百,也完全够用了。

在充电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电池容量增加,充满所需要的时间必定增加。所以续航更长其实只决定了你去充电桩的次数更少,但是充电所花费的时间并没有节省多少。

激光雷达

近一年来激光雷达在车圈非常火,甚至许多产品都用“世界上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来宣传自己,小鹏P5、极狐 阿尔法S,沙龙更是打出了“4颗以下,请别说话”的宣传语。

真的是,车上不挂几个激光雷达,说话都不敢大声了。

这个让机甲龙挺直腰板的激光雷达,它的好处其实就是探测精度更高,能精确判断障碍物的种类,并且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三维建模,给自动驾驶提供更好的判断依据。

激光雷达的优势很明显,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有,目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已经能够满足L2级的辅助驾驶,搭载激光雷达虽然能实现更高阶自动驾驶,但是由于目前法律的限制,激光雷达显然还没到最佳上阵的时候。

而且激光雷达的造价并不便宜,禾赛科技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的单颗平均售价在2019年时11万人民币左右,2020年则降到了9万左右。华为和大疆的凌镜和转镜式激光雷达则在几千到一万

而小鹏P5的550E和550P车型,在配置上差了两个激光雷达,价格差了7000元,平均一颗的单价在3500元左右。

价格是下来了,但是激光雷达这样娇贵的零件,一旦出现问题,维修起来也是件头疼的事,这也将导致整个驾驶辅助系统受到影响。

另外即便是用上了激光雷达,软件方面也要与之相匹配,说到底还是要靠硬核的算法,只要算法深,L4级驾驶辅助也能磨成针。

在马首富(马斯克)看来,视觉系才是终局,摄像头和人眼同工同理,理论上人眼能干的事,摄像头也能干,并且成熟还便宜。

纯视觉说到底还是AI芯片+算法,再到底是数据库学习样本量。特斯拉用的早、路子野、积累厚、壁垒高,所以其它企业试图弯道超车,激光雷达就是个不错的"外挂"。

但还是那句话,激光雷达尚未成熟,现阶段也并不是非得用上,没必要为了买而买。

线控转向

所谓线控转向,就是砍掉了转向柱,方向盘与前轮之间不再有物理机械连接。方向盘的动作被转化为电信号,转向信号经数据线路到达转向电机,再由转向机将信号还原给转向轮。

丰田bZ4X借助线控转向,做到了单侧150°打满(还不到半圈)。换言之,开这辆车时你完全可以把手粘在方向盘上,打方向一个动作就搞定。

而传统的方向盘的转向比是固定的,或者是可变范围是有限的,方向盘打满仍需要超过一圈,该换手还得换手,该搓轮还得搓轮。要想真正实现随心所欲的转向比变化,还得是线控转向。

理论上讲,线控转向可以实现任何大小的转向比,以及任何变化范围、变化方式、变化速度的可变转向比,只需要给系统设定特定的逻辑策略即可。

另外线控转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少了转向柱,在发生碰撞时,避免了转向柱直戳驾驶员的危险情况。

在丰田bZ4X之前,线控转向只出现在概念车。量产车里,2014年的英菲尼迪Q50率先搭载了日产DAS线控转向技术,也被认为是线控转向的量产先驱。

但日产DAS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线控转向,它仍保留了一套机械转向系统备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离合器会将方向盘临时接入转向柱,此时又变成了机械转向。

线控转向的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只是信号的传输和转换,但之所以迟迟未量产,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线控转向一直不够成熟可靠。

Q50的线控转向,使用了多达3个ECU来确保冗余,还是不敢彻底取消机械转向柱。

线控转向的一大难点就是策略设计和标定算法,尽管在航空领域已经应用多年,但是在汽车领域依然是个全新的开始。

机械系统永远意味着物理结构的约束,相对应的回报是更高的可靠性。电子系统意味着无限的遐想和可能性,代价是为可靠性和稳定性,付出更大的投入和承担潜在的风险。

你可能很难相信,一向给人稳(luo)重(hou)形象的丰田居然用了祭出了这个技术,并且敢放在量产车上,说明丰田对这个技术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相信未来该项技术能够普遍应用在各大量产车上。

总结

面对这些先进“黑科技”我们要理性看待,毕竟买车享受的是整车给到的综合体验,而不是单纯奔着某项新技术去。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都是利益和风险并存,自己权衡并掌握好这其中的利弊,是真牛叉还是真忽悠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