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前,研究生报考人数不超过30万人,录取人数低于10万人,可谓是精英教育。
那时候后研究生毕业后待遇也好,大学扩招后,各个高校都缺乏高学历的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物以稀为贵,出现了抢人大战。
只要是研究生毕业,都能进入二本以上的高校教师,还有5-10万不等的安家费,分配住房,要是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甚至能够解决家属就业。
就是地方上,对研究生也是青睐有加,很多地方引进研究生,直接到县市区任副县长(区长),起步就是副处级干部,很多体制内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够达到的高度。
当下,现代社会人士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待遇,同样,不可否认学历是一项有效的竞争力指标。
社会导向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学历消费。当学历之间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者自发普遍地提高学历。而在学历消费效应下,用人单位也会不断抬高学历的门槛要求。“现在的研究生学历相当于20年前的本科学历”,网友的一句戏言,揭开了问题的本质。就业市场“学历优先”“名校优先”的招考门槛,让“刷学历”成了高起点就业的“刚需”,而名校更是“考研党”眼中华丽的“跳板”。然而,高学历和名校固然有其“光环”,但只盯着学历,不一定能兑现个人发展的期盼,反倒是考场上的“一哄而上”,极易将研究生教育的“泡沫”越吹越大,导致考研本身成为牺牲品。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在所有适龄学生都是“大学生”之后,要比拼的似乎就是“研究生”身份了。
遏制考研“高考化”,应严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如果为迎合“考研热”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进一步刺激“考研热”,加剧学历高消费问题。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从1998年到2021年,我国硕士招生扩大17.3倍,远高于普通本科招生(5.8倍)和博士招生(7.4倍)的增幅。2007年,教育部曾提出“研究生扩招比例将控制在5%以内”,同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要求,不过这一比例随后被突破。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随着研究生扩招,也可招硕士,举办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层次。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是需要警惕的短视、功利之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