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那时经历的许多事情,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些事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而今听起来都显得有些“古”,譬如学算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珠算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所以不是所有少年都能有学的机会。家庭有些文化背景的,如经过商的,熬过相公(商店当学徒)的,农村的能行人会打算盘的,这些人都要教子弟学珠算。我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我哥七八岁时就让他学珠算,我哥学了又教我,我也就学了起来。

先学“九归”。当时都是死学,黑学,只讲明横杠上边一个珠子顶五个数,横杠下边一个珠子算一个数。然后在算盘上立一个1到9的九位数123456789,再用2去除它。教的人也不说道理,只按口诀死打。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逢四进二......除到头,再用2去乘这个数,得数又恢复成123456789。这就是“二归”。为啥叫几归几归?现在想来,可能是一除一乘又回归原数,所以叫“归”。

“二归”熟练后再学“三归”,都是按口诀来,三一三剩一,逢六进二,逢九进三,三二六剩二......

我当时只学到三归,没有再学下去。“四七归,流眼泪”,我本来就不喜欢学这些,听了这话就知难而退了。听懂珠算的人说,还有什么“狮子滚绣球”就更难了,我没有接触这项技能,就无从谈起了。技艺精熟的高手,可以两手同时打两个算盘。和用电脑键盘同理,算盘要打得快,手法很重要,譬如加6,要用中指(不要用食指)把横杠上的珠子向下拨的同时,用拇指把横杠下的珠子向上拨,两指同时运指(不要一个先一个后);减6要用中指和拇指同时把横杠上下的珠子分开,讲究很多,不必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斤秤歌”,我是学过的。

什么是“斤秤歌”呢?过去老秤的一斤不是十两,而是十六两,这在计算时非常麻烦。比如你去买菜,买了一斤三两,一共是多钱呢?一斤的钱好算,三两的钱就比较烦难了,“斤秤歌”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十六两一斤,哪么一两是多少斤呢?知道一两是多少斤,是几两就用几去乘一斤的钱就行了。我们用16去除1,商数是0.0625,一两是0.0625斤,几两就是几个0.0625的钱。

学“斤秤歌”,是在算盘上不断迭加625,一面加一面口念得数: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二六二五......熟练之后,1至16两各是乘多少,就可一口报出,算几两是多少钱就不成问题了。七八岁时背熟的东西,终身牢记不忘。如今过了这么多年了,“斤称歌”的1至16都还记得滚瓜烂熟。

我估计“斤秤歌”当时在民间流行得不但很广,而且很深入,所以影响到民间的语言。在乡间,谁找借口推翻承诺,推卸责任,就说他“一推六二五”;谁说话打马胡眼,或说话粘粘糊糊,就说他“二一二五”的,都是借用“斤秤歌”口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一斤改为十两,与此相关的是中药的计量也不用过去的两、分、钱,而用了洋计量的克、毫克,“斤秤歌”就完全无用了。现在回忆这些,只是想让年轻人了解一下那年头农村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