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在全国选拔人才,主要选拔那些对当时政事有高见的人,对圣贤治国之道熟悉的人。

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100多人,由朝廷派专人策问,策问成绩出来后,按优劣顺序排列。

当时有一个参试人叫公孙弘,论对策成绩倒数第一。

主考官太常,将对策答卷送呈汉武帝亲览,武帝审阅后,决定将公孙弘的答卷成绩提升为第一位,拜任为博士,随时等候皇帝的咨询。

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这位倒数第一的公孙弘。

01

高明的“马屁精”

奇怪了,汉武帝为什么把成绩倒数第一的公孙弘提升为正数第一?是皇帝糊涂了,还是弄错了?

其实,都不是。是因为公孙弘在对策的答卷中,善于歌功颂德,博得武帝的喜欢,因此武帝才如此改变。

毕竟皇帝的决定,是任何人都不能反对的。

不妨看看公孙弘在答卷中的一段是怎样歌功颂德的,译成白话的大意是:

“臣听说,气相同则顺应,声相同则响应。现在,君主在上广施仁德,百姓在下万众一心,心和必然气和,气和必然体和,体和必然声和,声和则与天地之和相呼应。

这种阴阳的相互和谐,必然风调雨顺,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花草树木漫山遍野,山岭无光秃,湖泊不干涸,这真是到了天与人之间互相和谐的最高境界。”

这段不长的文字,虽然没有把武帝的丰功伟绩吹嘘得很肉麻,但也算公孙弘把自己的文学才能使出吃奶的劲儿发挥得淋漓尽致,吹捧到家了。

这令武帝感到浑身舒畅,心喜神往,因而把公孙弘从最末一个成绩拔成头筹也就不奇怪了。

02

百依百顺,步步高升

公孙弘当然很机灵,对武帝如此超常规的选拔、如此恩待,非常感动,而又非常感激。

更重要的是他悟出一个道理,自己歌功颂德这步棋走得非常妙,皇帝喜欢这一套,今后在皇帝面前必须说好听的,顺着皇帝心意走,这样就会一顺百顺,官路亨通。

想到这里,公孙弘有些眉飞色舞了。

从此,公孙弘每次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把问题的原委说得清清楚楚,点滴不漏,甚至分析论证,也是头头是道。

但是,他就是不肯自己拿主意,怕说错了,皇帝不满意,专等皇帝亲自定夺、拍板。就是对某些问题,皇帝的主意自己认为不合适的,也不与皇帝当面论争,百依百顺圣意。

因此武帝更认为公孙弘言行谨慎、厚道;分析、论证问题从容不迫;又熟悉规章法令和吏事公务,还善于运用儒学之术,颇有学识。

从此,武帝更加欣赏他,在一年中提拔他为左内史,成为京畿的地方长官。

公孙弘一次又一次尝到讨好皇帝的甜头,为博取武帝更加信任,更是煞费心机。

他曾与朝臣汲黯私下商议,上朝奏事,请汲黯先开口,表面是谦恭礼让,实际是不存好意。

汲黯性格耿直,又好直谏廷争,他哪里知道公孙弘肚子里的花花肠子。

每当汲黯首先奏事时,公孙弘就细心地观察武帝的神态,揣摩皇帝的意图,当大体摸清武帝的心意时,他就开始奏事了,可谓百发百中。

武帝非常满意,更觉得公孙弘可信、可大用。

03

心胸狭窄,报复对手

其实,英明一世的汉武帝因喜听歌功颂德而被蒙蔽了眼睛,看不透狡猾的公孙弘在性格上的内在本质。

公孙弘生性猜忌,从表面看是一位简朴而宽厚的谦谦君子,但内心深处十分刻毒,凡是与公孙弘闹过矛盾的人,不论远近,不论时间长短,他必寻找机会加以报复。

他更善于假公济私,设圈套,不是把对手置于死地,就是把对方瑞出朝廷。但他在表面上还是跟对手嘻嘻哈哈,甚至伪装以善待之、以友交之。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二人同朝为官,因为是否建立朔方郡的问题,二人发生争执。

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意见,公孙弘由此怀恨主父偃,再加上主父偃有时当面顶撞公孙弘,公孙弘更是仇根在心。

在表面上公孙弘与主父偃有说有笑,毫无嫌隙之感,可是暗地里,公孙弘在打主父偃的主意。

也该主父偃倒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任主父偃为齐王相,有人告发,主父偃在任齐相时,接受诸侯贿金。

不仅于此,武帝还怀疑主父偃与齐王的自杀有关联,因此,武帝一怒之下,把主父偃关进狱中审讯。

但主父偃只承认接受诸侯贿金,不承认与齐王自杀有关。

武帝本来不想杀主父偃,但是就在主父偃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公孙弘为报复主父偃,告诉武帝,如若不杀主父偃,没办法谢罪于天下。

武帝听从公孙弘谗言,杀了主父偃。就这样公孙弘以一己之私,抽出杀手锏,灭了主父偃这个对手。

04

结语

公孙弘的歪门邪道,之所以屡屡得逞,以邪压正,没有武帝的力挺,是办不到的。

武帝最后升任公孙弘为丞相,使他更加有恃无恐、得意忘形。

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又好大喜功,更喜听歌功颂德,这是他偏听偏信公孙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一个本该倒数第一的人最后当上了丞相,这可谓是荒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