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条新闻,很是忧虑,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未来的年轻人,可能40%都是大学生,学历贬值是大趋势。

这么多大学生,有足够的岗位还好,如果没有足够的岗位,他们就会变成不得志的文人,但现实是,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刚公布4月的经济数据,说全国城镇失业率上升到6.1%,其中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为18.2%。这还是官方的数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数据。

4月底,内蒙古教育厅在谈到自治区就业情况时,说漏了嘴,透露截至4月17日,全国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23.6%,也就是说春招结束时,四分之三的人没有找到工作。

智联招聘也进行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只有46.7%的毕业生收到了offer,15.4%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可见,毕业生们找不到自己钟意的工作,其实不是没有工作,比如我们的制造业就很缺人,但大学生们绝不会去制造业,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从认知上讲,觉得去工厂是自降身份,一些服务业,如健身教练,外卖员,护工,他们也未必愿意干。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父母供你上大学,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因此宁肯啃老,慢就业,不断考研考公,也不能将就自己。

就算是那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薪资也远不如预期,95后,00后,进入社会前幻想的是月薪过万,不用996,有稳定的福利,可现实却十分残酷,智联数据显示,今年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只有6507元,低于2021年的7395元,大学生们小时候常被教导以后生活会越来越好,如今他们却要接受生活可能变差的现实。

毕业生这么多,又自视甚高,碰上疫情,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会发生什么呢?我觉得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几段话很经典。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取得成功,根本不需要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说到底,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

勒庞还说:

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商人想找到一个代替他处理殖民地生意的人难上加难,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官差。

只在塞纳一地,就有几千名男女教师失业,这些人全都蔑视农田或工厂,只想从国家那儿讨生计,而被选中的人数却是有限的,因此肯定有大量心怀不满的人。他们随时会参与任何革命,不管它的头领是谁,也不管它有什么目标。

不需要多说,大家自行理解。我们再看看历史。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

民国时期大学生之所以激进,很大程度在于找不到工作,1916年一份调查显示,归国留学生的失业率高达25%,国内培养的学生,只有20%能上大学,剩下的80%因为没有大学学历与政府公职无缘,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大部分学生无事可做,只能参加革命。伊朗霍梅尼革命,大致也是这个道理,巴列维培养出大量的大学生,却没法给他们合适的岗位,他们只能投身伊斯兰革命。

现代国家最大的风险,就是吸纳不了自己培养出的高学历人群。

旁边还有一个国家跟我们类似,就是韩国韩国跟我们一样,也有着浓厚的科举文化,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韩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覆盖大部分人口,但韩国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30%。韩国和我们一样,一边是失业的大学生,一边是缺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韩国同样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

在美国,一个大学生去干体力劳动,完全没问题,但在东亚,却牵扯到观念、地位和面子的问题。在东亚文化下,大学生只会去干体面的白领工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岗位往往十分有限。

韩国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不吸取,合理的发展技术学校,削减大学数量和招生(二本大学可以大幅削减),废除不合理的应试教育,应是我们的目标。

就当下看,当务之急是迅速地恢复经济,疫情防控对这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和心理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缩短这段非正常时期,目前中央已经开始了稳经济,我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壮大民营企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不管网上极左的风潮有多么大,我们都必须意识到民营经济解决了中国80%的就业,民营企业过不好,大学生更过不好。我在《疫情之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中提到,互联网公司和体制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两大渠道,如果大型民营企业受损,就业压力就会全部落到体制内,考虑到体制有限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刻不容缓。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好。

现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但我相信,中国社会和年轻一代还是有解决问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