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脂评本究竟是不是完璧?曹雪芹已反复暗示答案(一)
《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书中那些扑朔迷离的故事令无数红迷竞折腰。
为了解释书中那些断头故事,相继有许多续书问世。
其实,要想弄明白《红楼梦》中究竟写了什么,这部书是否已经写完尤其重要。
如果作者没有写完,那许多问题就不会有答案。作者的真实意图早就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了,任何续书也没有办法完全还原作者的本意。
如果作者已经写完了这部书,只是内容比较隐讳。那我们就有可能沿着原著的草蛇灰线找到作者隐藏的真相,也就没有必要续写。
由于后四十回存在狗尾续貂之嫌,所以前八十回是否已经结稿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究竟写没写完,任谁凭空说了也不算,只有到原著中寻找答案。
本文将从原著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下一篇则加入脂砚斋的观点来辅证。
一
《红楼梦》层层嵌套的螺旋式发展结构
脂砚斋有一段批语总结了《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他说: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固然十分复杂,但是一定会有他的特点和规律的。凡是人脑构思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破译的。
笔者不才,尝试从整体结构上分析《红楼梦》的总体构思,以此来确定八十回脂评本的完整性。
1
第一回以三段式构建了全书因果
全书开篇先讲了两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和灵河岸上的一段因缘。
我们不要被神话故事给迷惑住,这不过是作者的隐笔,以此影射难言之事。
女蜗补天影射的是朝代更迭、皇位交替的大事件;被锻炼过的遗石身份是皇嗣。
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是因,林黛玉还泪是果。这番因果只是主人公生活中的两段经历,并不是什么前世今生的轮回。
甄家遭难一家三口三地分离,彼此不知音信,他们的余生都会伴随着思念的泪水。甄英莲即后来的香菱,她影射林黛玉。甄英莲的泪水就是林黛玉的还债之泪。
甄士隐家的遭遇映射的正是贾府的灾难,甄家这段小荣枯是贾府大家族衰亡的缩写。甄家的结局就是荣国府的结局,这是全书故事的结果。
小结
第一回是整体演绎,以三段式的手法涵盖了全书:
女娲补天遗石的故事交代了事件背景和人物身份;绛珠草、三生石和神瑛侍者的故事讲明了故事的前因;甄士隐丢失女儿甄英莲,又遭遇火灾失去家园,最终远离红尘。
2
第二回冷中出热,以假说真
这一回仍然是全书的盖帽,借冷子兴和贾雨村的闲谈,简要讲明贾府衰败的根由:
1
正邪两赋之人
冷子兴负责介绍荣国府人口,贾雨村则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他以正邪两赋论解释人性,给贾府现有儿孙定了性。
他说:
“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
2
成事不足、难以继业
依照贾雨村的理论,正邪两赋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情呢?
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云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仁人君子有资格成就事业,物极必反,大凶大恶之人在特殊时期也能有一番造化,比如王莽曹操、贾雨村之流。
荣府子孙却是两头够不着,他们虽然极具聪明慧秀,却不能用在建功立业上。
他们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呢?
3
风流情种、才情超逸
贾雨村给正邪两赋之人的命运做了个总结,说他们: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雨村这番说辞,列举了历代文学才士。其中既有真名实姓之人,也有文学故事中的角色。上至皇帝君主,下至侍从女子,包含范围极广。
作者借贾雨村之口把这些人列举出来,正是为了映射书中得到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都被包含其中,他们的命运也就有迹可循。
4
宝玉不能教化、荣国府基业难守
冷子兴贾雨村二人着重谈到了甄宝玉和贾宝玉,贾雨村给他们下了结论:
“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嫡孙,被认为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贾雨村说他不能守住祖宗的基业。这等于宣判了荣国府衰败的命运,以及贾宝玉落魄的结局。
5
脂砚斋评第二回的作用
蒙府本第二回有回前批:
[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小结
第二回仍然是全书的结局的剧透,以旁观人闲谈的方式再次写出荣国府的悲剧。
第一回以甄家映射贾府,首先预告了全书的结局。
第二回则跳出来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贾府的衰败,并且得出结论:
因为子孙后代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无法继承祖业,注定要衰落。
3
第三回引入男女主人公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的原因是母亲去世,贾母叫来,荣国府派船去迎接。
贾母领着邢王二夫人以及李纨等人等待她的到来,并且让迎探惜三人都不上学了,特意来见黛玉。
这一番过程,烘托了林黛玉的尊贵。她是贾府请来、隆重接待的重要人物。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当天晚上安排了宝黛相见。原著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宝玉黛玉相见的过程,呼应了木石因果的传说,又为日后二人亲密的关系作引线。
这些内容和形式上的铺排都显示出林黛玉的重要身份,也暗示了木石姻缘的合乎礼法性。(具体分析详见拙作《红楼梦》中宝黛初会和金玉相对,曹雪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4
第四回宝钗入京
林黛玉安排妥当,接着就要引入主人公女二号薛宝钗。薛宝钗进京的原因、目的和过程却复杂的多。
1
1来是是非人
薛宝钗进京的目的是参见选秀;原因大抵也因为原籍再也住不下去了;动身之初薛蟠又惹了人命官司,直到官司结案薛家才正式现身。
薛家牵连着一身是非进入荣国府,他们也是是非的制造者。
黛玉到荣府之后,和宝玉二人亲密无间。书中交代: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自从薛宝钗来了之后,贾宝玉开始对黛玉有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就时常令黛玉气得“独在房中垂泪”。
薛宝钗的到来,拉开了林黛玉还泪的序幕。
木石前盟并不是前世,而是薛宝钗到荣国府之前,黛玉和宝玉之间那段两小无猜的亲密岁月。
2
牵出四大家族
《红楼梦》为了躲避文字狱,以闺阁之情映射朝廷之事,却并不敢过多叙写时政。
第一回以女娲补天的故事映射了皇权更迭的大背景,第四回以四大家族之间的利益勾结白描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毛泽东主席认为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道: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毛泽东主席这段话,不仅指出第四回的总纲作用,还提到第二回和第一回,这两回同样是全书的故事概要。
小结
第二三四两回的设计,就像是下围棋。第二回铺开了棋盘,后两回摆上重要的棋子。
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人各占其位。
主要人物都上场了,第五回作者并没有接着展开故事,而是再次来了一个总演。
5
第五回为全书故事梗概
1
一个梦演绎一生的轮回
这一回整回讲述了贾宝玉的一个梦:
贾宝玉午睡,由秦可卿为他安排房间,梦中跟随秦可卿进入太虚幻境;贾宝玉梦中惊醒,作者笔墨又落到秦可卿身上,此时的她正“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甲戌本有一条脂批如下:
[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
根据脂批的意思,曹雪芹设计贾宝玉的梦境有特殊立意,脂砚斋充分领悟了这一意图。
曹公和脂砚斋说的立意是什么呢?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但是有一层意思却是简单明了的:
以秦氏入梦,又以秦氏出梦,这是作者画了一个圈。一个圈便意味着一个回环,或者说是一场轮回。
换句话说,贾宝玉的这个梦,譬喻了他一生的遭遇。
目前基本公认,《红楼梦》讲述的就是贾宝玉的亲身经历。
所以,第五回是全书的故事总括
2
“开生面”“立新场”的意义
在脂评本系统中,第五回的回题最为复杂:
甲戌本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己卯本和庚辰本作“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蒙府本、戚序本、舒序本作“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甲辰本是一类,作“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石问之先生在《脂评本《红楼梦》的两个版本系统及其可靠性辨析》中指出:
甲戌本的回目“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是最棒的。它不仅涵盖了整回文字内容的两大部分:梦演红楼梦与情传幻境情;也涵盖了整本书的两大主要内容:十二钗的命运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
笔者同意石问之先生的观点,“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最符合原著的风格特点,内容上具有最高的契合度。
一般认为,甲戌本是最早期的脂评本,这个版本最符合作者本意。
[“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甲戌本上有这么一条脂批,这条批语承接的就是第五回的回题“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作者既然已经命名了最出色的回题,后人为什么还要加以修改?
这说明这个回题太敏感,它给出的信息太重要,这个信息不能为当局接受。
《红楼梦》以贾府为背景,影射了清朝皇家的一段历史。这种彻头彻尾的悲剧在清朝统治时期必然不为朝廷接受。因为后期的当局者,正是那批篡夺贾府基业的人。
后期改本中赵姨娘、贾雨村等恶人都得到相应的惩罚,这已经脱离作者本意。如果恶人被制裁,冤者得昭雪,那就算不上彻底的悲剧了。
“开新面”“立新场”说明这一回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具有独特性。本人认为它的特别之处有两点:
1、它是全书的故事梗概,在结构上可以独立于其它章回。
2、以梦境和谶语的方式囊括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设定了全书的结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第五回回题的修改,弱化了原标题的独立效果和统领全书的作用,使这一回看起来是整部书的一个环节,这样后续就有改变悲剧结尾的转圜空间了。
3
以图谶诗谶的形式交代人物的命运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谶语的方式暗写人物的命运走向。
第五回集中使用诗谶、图谶和曲谶三种方式,反复揭示了主要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支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谱写的正是全书的结局: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小结
1、第五回把前四回的内容作了总括和升华,人物命运得到集中展现。它本身就是一幕大剧,演绎完了全书的剧情。
2、在内容上来讲,第五回使用独特的方式讲完了全部故事;从结构上来看,作者设计了人物引进引出的螺旋形式。
为什么不说闭环而说螺旋,因为同一个人物引入引出一段情节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完全封闭结束,而是留下了一个开口,进入下一个螺旋。
《红楼梦》这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方式,正是辩证法中的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发展的恰当使用。
结论
前五回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复交代了三遍整个故事大要。
根据这三回已经可以知道全书的结局
思考
前五回都是一部大剧的序幕和预演,从第六回开始,作者是如何设置全书的结构的?根据什么线索来确定其结构层次?
正是:
一部大书梦中求,反复皴染有根由。
图画诗词皆谶语,千回百转情难留。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