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鉴成都经验 打造体育发展“冰城范本”(上)

——关于成都“成”体育赛事之“都”的调查与思考

赵竹帛

2021年5月17日-28日,我带队与我的同事一行赴成都(还有遵义、贵阳,专文另述)学习考察,对政府政策引导、全民健身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赛事运营、体育产业发展、青少年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研。

以前,我曾去过成都三次,距离上次2009年已相隔12年的这次再访,眼前的模样再次唤醒了我原有的一些记忆,成都的烟火弥漫与百业兴盛鲜有国内城邑堪比,我再一次惊叹并沉醉于成都眼前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体育作为传播城市影响力、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发展动能的重要手段,谋划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的体育发展态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做法亦耐思耐鉴,让我感悟颇多。

一、融入城市发展命脉,成都用体育改变城市和生活

成都这座城市多年来高度重视体育,市委、市政府把“体育改变城市,体育改变生活”写入城市的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中。体育改变城市、体育改变生活、体育在迅速拉升国际影响力、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新一届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体育的深刻认知并广泛形成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7年召开的成都市党代会上,成都市委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并纳入打造“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了“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国内对标上海,国际对标东京,体育场馆全国领先,体育赛事国际知名,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资源辐射全球,体育健身蔚然成风”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借赛事活动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使其成为弘扬城市文化,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培育文化、商业、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动能的发展模式;明确了成都市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和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出台了《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成都还高标准地规划、建设、运营,推进构建场馆设施体系。场馆设施是举办组织赛事活动的重要保障,三年来,成都市形成了“一城两区多点”的全市体育场馆设施体系,以大运会为契机,投入180多亿元,新建改造49个场馆,一举跻身全国前列。这里先后规划建设了天府奥体城、凤凰山体育中心、龙泉驿区皇冠湖体育中心等重大体育场馆群,完成了成都体育学院相关场馆配套设施,中国乒协西部国际培训中心、双流体育中心和城北体育馆也完成了改造升级。全城累计建成1.69万公里全民健身步道,连接起全市体育公园,形成绿道体育设施——绿道——运动休闲小镇互联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还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高水准的赛事体系。他们坚持申办国际顶级品牌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与着力打造具有成都独特印记和文化特色的国际品牌赛事相结合,构建丰富、多元、品牌化、影响力强的赛事体系,并制定了《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成都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等政策,每年提供9000万元赛事引导扶持资金。对落户成都的国际单项知名体育赛事,每次给予不超过800万元的办赛补助;对成都自主培育、市场价值大、发展前景好、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每次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办赛补助;在成都举办全国知名体育赛事,每次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办赛补助。通过建立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参与的投资格局。三年来,组织举办了67项国际重大赛事(2018年21项,2019年22项,2020年24项),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50%,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印记及文化特色的赛事达40%,平均每年举办市级以上赛事300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000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市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和行业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和培育本土专业赛事执行机构,打造专业化赛事运营团队,壮大了市场主体,形成了多元社会主体投入机制。体育会同文广旅、商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博览等有关部门,发挥赛事活动的消费引流作用,促进赛事活动与文化、旅游、餐饮、交通、商贸、乡村振兴、会展等产业的创新、协调、融合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成都已领跑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体育服务业产值占比接近80%,预计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体育正在赋能成都经济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谋赛、营城、兴业、惠民,成都用体育助力城市发展(略)

三、以成都为范例,构建哈尔滨体育发展“冰城范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