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米糯

两天浑身酸软,还以为自己又感冒了,直到发现今天的最高气温已经30℃而我还在盖棉被,我才意识到浑身酸软可能是热的!

按照“中国人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不可能无效”的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热毒内盛的我必须往外排排毒才行。而在排毒的过程中,如果被我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事,那就等着喷火吧!

比如三联的文章,随便一翻我就发现了两条明显错误:①钮承泽是台湾导演;②2021年的《钛》是法国电影,不是2014年俄罗斯的那部科幻烂片。

好在这篇关注女性权益与电影圈的文章价值观很正,友军我可不能误伤!但万达电影生活就没这么幸运了,错误多到我都贴不过来。

首先,作者一上来就给戛纳定位了——艺术电影的终极殿堂,与奥斯卡互为补充。恕我见识浅薄,看了这么多年电影从没听说过什么“终极殿堂”,电影又不是升级打怪,既没有绝对的标准,又没有绝对的止境,何来“终极”之说?

“与奥斯卡互为补充”我也理解不能。戛纳电影节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综合性电影交流项目,除了竞赛环节,还有展映、洽谈、投资、市场营销等等。奥斯卡则是范围仅限于北美地区、以英语为主的区域性电影奖项。它们不是荤和素的区别,而是苹果和橙子的区别,所以互补什么呢?

接下来,作者说“全世界疫情尚不明朗,电影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线下举办的大型电影节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届的戛纳电影节肩负着后疫情时代下影迷们的重磅期待”……我们是处于平行宇宙吗?2020年戛纳电影节的确因疫情改为线上,但去年人家就恢复线下活动了呀,最近法国甚至取消了包括口罩令在内的一系列防疫规定,生产生活全面正常化。

除了戛纳,柏林、威尼斯也都逐渐恢复常态,“线下大型电影节少之又少”说的到底是哪里啊?

再往下就更扯淡了,作者说《未来罪行》是大卫·柯南伯格为数不多的科幻惊悚题材作品。救命啊!柯南伯格就是拍科幻恐怖片起家的好吗——1975年的《毛骨悚然》,1977年的《狂犬病》,1979年的《灵婴》,1986年的《变蝇人》,1988年的《孽扣》,1999年的《感官游戏》——你们家这叫“为数不多”?

还有这段,又是“崛起”,又是“军团”,感觉中国电影简直要把戛纳攻陷了。而且,为了凑“近三年”的数据,作者不惜把第72届的入围提到第73届,更要命的是,还把人名看起来很中国的韩国导演韩在林的作品都算了进来。

当然,我最想吐槽的还是关于汤唯的这部分。

第一,《色,戒》入围的是2007年的威尼斯,而不是2008年的戛纳。2008年汤唯的确在戛纳拿过一个“新人奖”,但这个奖并不是电影节的官方奖项,而是合作商瑞士手表及珠宝品牌萧邦(Chopard)于2001年起创立的年度最具潜质演员奖。

第二,2008年之后,汤唯主演的《武侠》(2011)曾入围戛纳午夜展映单元,《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曾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汤唯已经“重返”过戛纳了,不需要每次都“重返”。

第三,汤唯新片《分手的决心》尚未公映,主竞赛单元还有一半的作品没有登场,“从媒体的呼声来看,汤唯拿奖的概率很高”,请问是什么媒体发出的什么呼声,根据又是什么?

回头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太期待汤唯捧回一个至高奖杯了——别怪我热毒内盛说话难听,这类文章不但有毒,而且有病。这是一种一看到华人演员就民族主义爆发的病,一种一看到至高奖项就成功主义上头的病,一种脱离开民族感情和成功学就找不到任何人生意义的病。

戛纳电影节这么多元开放的平台,是给你自由讲述自己故事的地方,是给你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地方,是给你看到世界有多大自己有多小的地方。

看到奖,巴不得是自己的;争不到,说人家不公平、戴有色眼镜;争到了,又说人家只关注阴暗面、居心叵测……心态扭曲成这样还是不要关注戛纳为好,省得自己心累,别人为了迁就你的巨婴症更心累。

最后再补充一点,华人世界并不缺少戛纳最佳女主角的奖杯,2004年,张曼玉曾经凭借《错过又如何》拿过这个奖。那是一部法国电影,是华人演员与世界亲密接触的范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