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清茨

生长在北方草原的额吉、阿爸与“国家的孩子”,用半个世纪的真情,诠释了“大爱不分民族,真情不分血缘”。在岁月长河中流淌的博爱与深情,如同在坚硬冰冷的岩石中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时至今日仍然感动着每一个人。

为追溯那段历史,感悟这份深情,六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国家的孩子》如同一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众多草原额吉、阿爸与“国家的孩子”之间的特别缘分、血乳交融,情深似海、无私奉献,以及受此影响的爱心人士、学者、作家、艺术家等,描绘了一段充满大爱的史实。最动人的画面,用群体人物的平凡人生,诠释了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仁厚与博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六集电视纪录片《国家的孩子》总制片兼总撰稿之一宋然(右)与“人民楷模”都贵玛老人合影

纪录片的出品人、总制片兼总撰稿尚文达、宋然谈起整个撰稿拍摄制作过程,不由感慨万千:这部纪录片从撰稿、拍摄到制作播出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从内蒙古最东边的呼伦贝尔到最西边的阿拉善,从祖国正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到东南沿海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江阴……行程数十万里,采访人物上百个。特别是疫情复杂多变,光采访“人民楷模”都贵玛就联系五次,历时4个月,才得以成功采访。在数九寒冬里排队做核酸检测、飞机票、火车票退订改签无数次。无论是“十一”国庆长假,还是“元旦”、“春节”假期,整个团队乃至每个成员都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地昼夜苦干,甚至带病坚持工作。终于圆满出色地完成了高质量的撰稿、拍摄、制作任务,使这段民族团结人间大爱家国情怀的传奇故事得以用光影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传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家的孩子》并没有把视角和切入点固定在一个主题、一个人物身上,而是根据每集不同主题,每集有多个拍摄对象,扩展了视角的维度,穿越时光,描摹情感。受访者身份多样,有些是故事的亲历者;有些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有些是故事的见证者。他们在观众与拍摄团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更能明白拍摄团队所要表达的情感。

《国家的孩子》真实展现了那段历史,以及国家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动情而不煽情的温度,抚慰了世间冷暖;以广博而宽宏的视角,见证了生命中平凡的美好。该纪录片用厚重的内容支撑主题,有国家孩子们的回家路,有爱的流淌与追寻,有爱的歌声与传递,它不单单只是简单地讲述那段历史,更讲述了受那段历史影响的人们。

该片更是用见微知著的细腻笔法,诠释并传递了塑造朴实温暖、真诚可爱、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草原母亲的广博胸怀,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大爱、民族大爱、人间大爱,传扬民族团结、血脉情牵、人性至善。用超越地域和血缘的大爱点亮了善行的火种,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的生命赞歌。

仔细观研这六集纪录片,每一集拿出来都是精品。唯美的画面,考究的镜头,更通过受访者口述,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个镜头,真实地记录了这些让人泪流的话语,这群来自南方的娇弱的小雨滴,在驿站中短暂的停留,旋而再融入到每个家庭之中,草原母亲用血、汗水、爱心悉心浇灌,让这群来自南方的孩子在广袤的草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长成流着南方血液,却独属于北方的树木,这些树木汇集在一处,在草原上形成了一片片茂盛的森林,再次为草原奉献出“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的孩子》不仅记录了草原额吉对孩子们的爱,更记录了爱的回报与延续。敖德巴拉结婚后,不仅担负起照顾养父母的责任,还和爱人一起,把爱人家里九个弟弟妹妹带大成家,她从一个可怜的孤儿最后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苏和为了给养母陪床,在地上睡了整整三十二天。而苏和养父长期生病卧床,一点褥疮都没得的功劳,更归功于在养父生病期间,苏和不分昼夜,坚持经常给养父翻身擦洗的心血和浓情。

纪录片最后一集中记录了“广东草原爱心团队”及其发起人张宇航先生等人的爱心故事,“爱心团队”以“回馈学子,感恩内蒙古”为初心,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资助了内蒙古各地5000名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如今,被广东“草原爱心团队”帮助过的孩子们,大多已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又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正是因为草原母亲的大爱,才让这些爱心人士与草原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民族团结故事才能永远延续。

《国家的孩子》生动地记录了一次从南到北的迁徙,这是一段尘封在岁月中的过往,这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这是一个个直击心灵的故事,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和母亲之间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这场心灵的沟通,跨越了时间、空间,它温暖了那些南方的孩子、北方的母亲,也同时温暖了许多许多人的心,以及温暖了整个民族。

选题独具匠心,视角、立意非常好。通过一部纪录片展现了草原儿女崇高而朴素的胸怀,额吉们的奉献与担当,孩子们的感恩与报答,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理念。该部纪录片用深刻的选题、独特的视角,关照额吉与孩子们的关系、孩子们与社会的关系、孩子们与孩子们的关系,提升民族的素质和境界,真正做着培根铸魂的工作。

此片无疑是会让观众反复咀嚼的佳作,因为它在温暖的笔触之下,娓娓道来那些触人心弦的动人故事,更用心地阐释了心灵的沟通,该片采用跟拍加采访的方式,聚焦每位国家孩子的当下生活,勾勒出幸福、鲜活而平凡的生活图景。

《国家的孩子》撷取了许多重大的人生断面,时间上贯穿于国家的孩子来到草原、成长、成家、立业、寻亲、传递等人生中不同的阶段,空间上分布在草原、城镇、东部区、西部区,南方、北方等不同的场景,让纪录片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例如纪录片中出现的一张张古老的图片,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强了效果,但仅凭画面是无法更深地了解那段历史,因此解说词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能够与观众更好地引起共鸣,片中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在纪录片中,从湛蓝的天空、苍翠的草原、奔腾的河流,到葱郁的树林等,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草原上的花朵向着太阳,草原上的儿女心向着党,草原人民像蒙古马一样坚韧、担当、感恩、奉献,伟大的母亲和“国家的孩子”在草原铸造起一座爱国的丰碑。《国家的孩子》把这一切都融在了一起,如一幅完美的画,一首和谐的歌;让人们和未来,记着一个逝去的年代,记着我们多民族的祖国有一个多么强健的肌体!

《国家的孩子》能吸引广大受众的原因其实太过简单,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艰辛,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循序渐进地记录让观众能够更加有兴趣了解那段历史,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又进一步让人们欣赏这一曲拯救生命的赞歌,这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的孩子》从无论是草原或是江南水乡,无论是蒙古族或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无论是信任和温暖或是感恩与回报,升华到“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良性的制度优势,以及面对逆境时的民族品格,”这一主题当中。纪录片中专门记录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之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人们要学会感恩。当今社会很多人陷入冷漠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需要的正是像《国家的孩子》这般充满温暖和感恩的情怀来拯救自身。人们仍需认识到:一个想要发展的社会,最不能缺的是温暖,最先要学会的是感恩。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这种追求不光上一代有,这一代人也要有,下一代更要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坚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将中华民族精神深深融进血液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