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在位后期,随着康熙帝年事已高,康熙帝的多个皇子参与了争夺继承权的斗争。而参与这一斗争的皇子一共九位,因此后世的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之为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的国本,以至于雍正帝上台后,雍正朝廷在十三年的运行时间里,一直忙着修补康熙朝廷留下来的各大漏洞。可以说,清朝能有将近三百年的国运,雍正朝廷功不可没。

而事实上,九子夺嫡,其实可以理解成胡人王朝与中原文化冲突的体现。

1、当南下胡人遭遇宗法制度

在古代中国,中原的精英阶层衡量一个朝廷是否值得自己支持,往往根据这个朝廷是否尊崇周礼和宗法制,来作为判断依据——即便是虎狼之邦秦国,敢于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能够荡平六国。但高傲的秦始皇,也不敢公然践踏周礼,践踏宗法制度:这也是虽然秦始皇宗爱胡亥,但却迟迟没有册立胡亥为太子的原因之一。毕竟,宗法制思想下,胡亥是少子,是不当立的。

中原地区算是古代东亚乃至古代旧大陆(亚欧非三大洲)最富饶的地区:毕竟,日本列岛充满蛮荒;中南半岛不适合生存,西亚大沙漠更是物产贫瘠,非洲大陆迄今原始,欧洲的开发程度不如中原。

得天独厚的条件,意味着古典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所以,当南下胡人打算在中原站稳脚跟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尊重宗法制和周礼,获得中原精英的认同;一个是被中原精英组织起来的民间武装赶出中原,继续回去放牧去。不存在第三个选择。

入主中原的胡人,几乎都被中原的锦绣江山迷住,所以,历代入主中原的胡人王朝,绝大多数选择了汉化。而在汉化过程中,汉文化和胡人的文化,在产生融合的时候,少不得产生碰撞。

因此,胡人王朝的太子,大多很难继承皇位。

2、胡人太子

中原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而一般来说,入主中原的胡人,不外乎两种文化:

一种是游牧文化。比如大辽、大元就是典型。

另一种是渔猎文化,比如两金(金朝和后金)就是典型。

农耕文明讲究嫡长子继承绝大多数家业,因此,投射在朝政上,就是嫡长子做皇帝的继承人。

而游牧文化讲究幼子守灶:也就是最小的儿子继承家业。所以,成吉思汗临终前,蒙古贵族高层曾展开争议,继承汗位的,到底该由窝阔台(按:窝阔台不是长子,但在当时扮演长子角色),还是托雷?最终,窝阔台继承了汗位。

不过,虽然窝阔台继位,但是元朝的皇位传承并不稳定,并且动荡不断。甚至元顺帝的父亲元明宗,也是因为弟弟元文宗篡位后,辗转获得的皇位。

渔猎文化讲究强者为之:比如金朝的太祖皇帝阿骨打去世后,弟弟完颜吴乞买做了继承者。理由很简单:完颜吴乞买能带着大家一起吃肉,别人未必靠谱。而清朝皇太极去世后,清朝贵族围绕继承人问题展开争议。之所以皇太极去世后,清朝没有父死子继,原因也是基于渔猎文化:毕竟,皇太极能当后金汗国的大汗,是因为跟着皇太极能吃肉。现在皇太极没了,新的君主也该是一个能带着大家吃肉的人。

所以基于渔猎文化,金朝一百多年历史,几乎没有一个金朝太子,继承了金朝的皇位。

3、清朝的革新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即便是从皇太极的汉化改革算起,康熙帝也只是第三代君主。

所以在当时的清朝贵族观念里,虽然接受了儒家文化,但是在继承家业方面,多少还有一些渔猎文化的影响:那就是凭什么嫡长子就能继位?因此,宗法制没能让康熙帝的儿子们服从,于是基于这个文化背景,这才有了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这种现象,没发生在汉朝,也没发生在唐宋,甚至毫无人性的朱家明朝,也没发生过。唯独在清朝发生了。可见渔猎传统文化影响力之巨大。

好在康熙帝晚年,根据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找到了缓解之道:那就是推行秘密立储制度。这一制度为减少宗室内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