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从距今4300年~3900年前,陶寺先民在400年中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玉器、文字和龙图腾,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

陶寺遗址M7∶75玉璜,长6.2、厚0.8厘米,截为三段。龙纹,双目、双角浅浮雕,身上阴刻云纹,首、尾两端穿孔。

陶寺遗址M7∶54玉璜,长7.5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中部断裂,鱼形。阴线刻出凤纹,高冠,喙下勾,尾内卷。一端有穿孔。

陶寺遗址M7∶53玉璜,长7.6厘米、宽2厘米、厚0.9厘米。蚕形,身体阴刻数周宽线纹,似拧绳,外侧两端各阴刻出一对小圆眼睛,内侧各有一穿孔供悬挂。

陶寺遗址M7∶18玉璜,直径7.2厘米、宽1.3厘米、厚0.4厘米,半环形。单面刻纹,中间厚,边缘薄。双阴线刻出两首相背、两尾上下相错的简化龙纹,两端穿孔。

陶寺遗址M7∶17玉璜,长9.5厘米、宽2.7厘米、厚0.4厘米,正面孔径0.4厘米、背面孔径0.2厘米。素面,两端有穿孔。

陶寺遗址M7∶10玉璜,长7.8、宽1.9厘米。双面刻出龙纹。口内穿孔,阴刻出方唇、“臣”字目、兽角及蜷曲的前爪,角上及背部阴刻出勾纹、三角形纹。

以上玉璜都是2002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在众多陶寺遗址的玉璜中,以2002年在IIM22:131发掘出土的一对双头龙形玉璜组佩最具特点。白玉质,有糖色沁,器身扁平,有光泽,器体近似圆周的四分之一,背缘有四组“M”形扉棱。一端齐平,有一小圆孔,另一端内凹矩形缺口。

与陶寺观象台一样,这对玉璜也具有一定的天文象征意义,两个几何形状等同的玉璜,恰相当于一个太阳南北运动回归年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用于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和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的轨迹表示。在每个璜上中间的三个短弧,恰好是一个60度的张角。玉璜上面所有的缺口和短弧的分布,均为左右对称,其缺口与短弧规则几何形状的组合,恰好可完美表示29天周期的月相变化。这种精心的设计恐不是随意设计的巧合。

——本文节选作者原创文章《龙山文化玉器如何三线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