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沈阳猛禽救助中心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一只体型巨大却两度中毒的秃鹫。

秃鹫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救治秃鹫是沈阳猛禽救助中心的日常职责所在,本来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对这只秃鹫完成治疗后,将它放生回大自然的过程却几经坎坷,让人感慨万千。

尤其是第三次顺利将秃鹫放生后,没过多久这只秃鹫居然带着一群乌鸦返回到了救助中心工作站降落,还站在乌鸦群中耀武扬威,看上去并不想离开的样子,让工作站的人员忍俊不禁。

那么在这只命运多舛的秃鹫和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之间,有哪些暖心又让人十分动容难忘、堪比传奇的情节呢?

两度中毒,生死存亡之际秃鹫被及时救助。

2013年,沈阳猛禽救助中心接收到了一只两次中毒、躯体虚弱、亟待救治的秃鹫。彼时靠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地方,经常会有误食人类投放的鼠饵、农药等中毒受伤的野生动物,还有一些被投放专业毒饵进行非法买卖而受伤的猛禽,都需要得到及时和专业的救治。

2009年,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救助中心成立的短短几年间,就已经救治了八百多只猛禽、十三只濒危鹤类、三百多只其他野生动物,因此对于秃鹫的救治,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身体痊愈,放生却屡遭挫折

收到中毒受伤的秃鹫后,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立刻对它进行了身体检查和治疗。在周海翔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照料下,秃鹫的身体很快痊愈。

由于这只秃鹫本来生长于野外的环境,具有在自然界独立生存的能力,达到了救助站野生动物的放生条件,周海翔和同事们便决定将它放生。

放生野生动物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度。可惜这只秃鹫的放生过程,却是一段困难重重的经历,让周海翔和同事们毕生难忘。

第一次放生时,秃鹫因为前期中毒加上后期治疗用药的缘故,一对翅膀的初级飞羽,也就是最长的羽毛纷纷脱落,导致它暂时无法飞行。工作人员只能将它继续留在救助站治疗休养,等到它重新长出完整的羽毛后安排再次放生。

不凑巧的是,秃鹫留在救助中心换羽毛的时候,笼舍临近的马厩意外失火,殃及到了禽类笼舍,安置在马厩旁边的大部分野生动物都丧生火海,让工作站的人十分痛心。好在秃鹫在被大火吞噬之前,火焰就被扑灭,它得以死里逃生。

这一次的失火遭遇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痛定思痛,对这只火海逃生的秃鹫进行了更加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料。

不久之后秃鹫长出了新的羽毛。这一次工作人员信心满满,认为秃鹫的身体经过半年多的修养,已经恢复良好,新长的羽毛也很健康,飞翔应该很顺利。

可惜等到工作人员带着秃鹫到指定的放生地点时,经过多次尝试,秃鹫都没有飞起来。任凭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如何耐心地引导,它都只能凭借双脚在地上行走或者奔跑,丝毫没有起飞的迹象。

原来经过工作站人员将近半年的精心照顾,秃鹫由于伙食太好、缺乏运动,存在超重的情况。

身体多余的负担让秃鹫无法顺利飞起来,第二次放生行动失败,秃鹫又被工作人员无奈带回了救助站。自那以后,这只胖到无法起飞的秃鹫,就被工作人员起了个十分贴切的名字“肥肥”

为了让秃鹫尽快回归自然,工作人员为“肥肥”制定了详细的减肥计划。在此之前,“肥肥”每天的伙食是九个鸡头,体重达到了二十五斤,而正常情况下秃鹫的体重不会超过二十斤。虽然“肥肥”比标准的体重只多了五斤,但这对于禽类或鸟类已经属于严重超重了。

为此工作人员将“肥肥”的伙食改为每天两个鸡头,严格控制饮食摄入。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每天都带着“肥肥”去野外进行训练,增加运动量,帮助它找回一部分肌肉记忆,让它尽快恢复飞行技能。

放生成功后不久意外受到重伤,恐再无机会翱翔蓝天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节食,“肥肥”的体重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也找回了一部分野性和飞行技能。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给它安排了第三次放生。

工作人员在野外经过几轮的驱赶后,“肥肥”终于张开翅膀向天空滑翔。等到“肥肥”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天际线后,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历经数月,这只命运坎坷的秃鹫终于回到了它的世界,让大家十分欣慰。

可惜就在工作人员收拾完东西回到救助站后没过多久,就发现秃鹫居然又自己飞回了救助站,和它一起飞回来的还有一群乌鸦。秃鹫连带着乌鸦群就这样大剌剌地降落在了救助站的空地上,对着工作人员来回踱步,大有耀武扬威的意思。

周海翔和其他的工作人员知道秃鹫这是不想走了,大家都忍俊不禁,只能再一次无奈的将秃鹫留在工作站继续生活一段时间。秃鹫回到工作站后,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回到了自己的笼舍。它是真的把救助站当作了自己的家了。

就这样,“肥肥”又在救助中心工作站度过了几个月蹭吃蹭喝、被工作人员精心照料的快活日子。此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节后了,“肥肥”这个“钉子户”经过与工作人员几个月的相处,已经被工作人员看作了家人一般。

到了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了候鸟迁徙的时节。这是放生“肥肥”的好时机,于是工作站的人员又一次安排这只秃鹫放生。鸟类具有天生的方向感,因此很容易辨别方位、识别地点。

为了避免“肥肥”像上一次那样放生成功后又自己找回来的情况再次发生,工作人员第四次放生“肥肥”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个距离工作站一百多公里的湿地作为放生的地点。

为了能够及时分析和了解“肥肥”回归自然后能否快速适应野外的生活环境,周海翔特意准备了一个可以安装在“肥肥”身上的可以追踪定位的小型仪器,以便及时掌握“肥肥”放生后的生存状态。

等到放生的这天,很多工作人员都十分不舍,主动来给“肥肥”践行。这一次“肥肥”十分争气,从头到尾都兴致高昂,十分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很快便乘着一阵风扑扇着翅膀飞走了,再也没有飞回来。

“肥肥”第四次的放生成功且圆满,让工作人员都十分开心和欣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按时追踪“肥肥”的行迹,通过轨迹来分析判断它是否在野外生存得正常和顺利。

“肥肥”回归大自然后的头十天,周海翔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担心它被人工饲养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回到自然界后可能在捕食方面遇到困难,还经常带着食物到追踪器显示的位置看望它。

“肥肥”一开始看到工作人员十分激动,向工作人员飞扑而去,对着他们带去的食物大快朵颐。后面几天“肥肥”渐渐掌握了捕食的技能,对着带去的食物不再狼吞虎咽。工作人员在“肥肥”栖息的地方发现了野鸡的毛,这说明它已经能够自己捕食野鸡果腹了。工作人员也终于放心了。

又过了一周,工作人员发现“肥肥”已经向北方迁徙离开了。这一次,任凭大家如何呼唤它的名字,它都没有降落在工作人员身旁,而是在天空盘旋了几圈,用这样的方式道别,然后一路向北,消失在了天际线。

“肥肥”的北归,让工作人员彻底放下了心。迁徙意味着这只秃鹫已经完全找回了在自然界生活的习性,并且具备了独自生存的技能。不出意外的话,“肥肥”的救治工作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没过几天,救助站的人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电话的那头说自己遇到了一只大鸟,大鸟的身上留有救助站的电话,于是就打了过来,告知大鸟正趴在地上无法动弹的情况。

电话那头的陌生人说的大鸟指的就是“肥肥”。周海翔听到“肥肥”出现异常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忙带着几名工作人员赶往对方告知的地点解救肥肥。

起初周海翔等人以为是“肥肥”因为不惧怕人类,而受到了来自人类的伤害。等到他们赶到“肥肥”所在的地方之后,发现它左边的翅膀已经完全断了,双脚也被压扁,伤势严重,但并不能确定是否是被人为伤害的结果,于是赶忙先将它带回救助站医治。

经过对追踪器数据的比对分析,周海翔发现“肥肥”最后出现的地点在一处山地。因为山地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基本可以排除“肥肥”受到了人为伤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此处山区是一个风力发电厂的所在地,遍布风力发电的风车,巨大的风车扇叶经常会被一些鸟类误撞受伤。

而“肥肥”追踪器显示的最后具体的地点,正好位于一处风车附近。周海翔认为,“肥肥”很有可能是被风车所伤。

既然受伤的原因已经清晰明了,那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为“肥肥”进行专业的医疗,为此周海翔特意带着它去了一家沈阳当地非常又名的动物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肥肥”的左翅骨折、双脚粉碎性骨折,伤势极其严重,需要立即手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复杂手术,肥肥终于捡回一条命。然而医生告诉周海翔等人,“肥肥”术后恢复的过程会十分漫长,特别是它左翅受伤严重,即便是伤口愈合了以后,它的左翅也很可能永远残疾,再也无法继续飞翔。

周海翔听闻医生下的术后诊断,心如刀割。这个生命可是他和一群同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和心血一路精心呵护过来、好不容易数次死里逃生救回来。如今却要忍受这样的痛苦,不仅对“肥肥”自己来说太过残酷,周海翔等人亦无法承受这种打击。

不过难过伤心之余,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肥肥”术后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细心照料,不能出一丁点儿纰漏。很快周海翔等人就收拾好心情,将“肥肥”带回救助站进行休养。

为了让“肥肥”恢复得更顺利,工作人员特意为它穿戴上了类似于给人用的绷带的“衣服”,因此开始的一段时间,“肥肥”除了换药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被迫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非常难受。过了几天人们看它实在煎熬,便每天脱开“衣服”,让它可以活动一小会儿。

工作人员下决心继续救治,祈愿秃鹫能重回蓝天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工作站“肥肥”做了细致的检查,发现它的翅膀虽然恢复得挺好,但是双腿双脚的情况不容乐观,连新的骨骼组织都没有长出来。

检查的结果让大家的心情沉入谷底。周海翔面对着眼前这只大概率永远无法恢复健康的秃鹫,联想到它之前受到的种种磨难和痛苦,内心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目前的情况他很清楚,对于“肥肥”而言,继续救治的意义已经不大,只会增加它的痛苦。于是他想到了给“肥肥”选择安乐死。

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大部分同事的反对。其他人认为,动物医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只要“肥肥”活着,就有生的希望。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相处,大家已经将“肥肥”视为亲人,从情感方面来讲,实在于心不忍。

同事们的意见也戳中了周海翔的心坎。其实比起其他人,他作为救治“肥肥”的第一责任人,和“肥肥”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要论舍不得,最舍不得“肥肥”的人恰恰是他。

于是周海翔放弃了安乐死的想法,带着“肥肥”到动物医院进行了二次手术。经过第二次治疗,“肥肥”虽然依旧无法恢复健康和运动能力,只能像瘫痪了的人类那样,卧在笼舍内无法动弹,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也减少了很多痛苦。每当工作人员喂养它的时候,它就像一个乖巧听话的人类小孩子一样,十分配合地吃饭喝水。

周海朝闲暇的时候,还会带着“肥肥”在空地上进行“康复训练”,像教小孩子那样教它走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肥肥”的双脚双腿情况有些许的好转,同时它也成了当地“明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长久以来,人类都以“万物之灵长”自诩,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也让人们与自然界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是需要和大自然及其他动物、植物交互连结的。

动物虽然不是人类,但是能通人性,相信许多养宠物的人士对此会有明显的感觉。秃鹫原本作为野生动物和人类完全没有联系,但经过与人类的长期共处,也对人类产生了信赖和依恋的情感,并成就了一段美好的佳话,实在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