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北大女博导刘颖,活在云端的女科学家,离不开丰沛的好奇心。

29岁时,她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导,现在是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按照带过的学生里年龄最大的计算,比她还小了3岁。

她就是令人艳羡的女科学家刘颖,网友们送她“美女学霸”“最年轻的博导”“美貌与智慧并存的院长”等称号。

她曾经获得第十五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也曾位列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21位推动科学发现前沿的青年科学家,还是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建议资助候选申请人,也是“科学探索奖”的有突出贡献的获奖者。

而每一个称号,每一个奖项都让人感觉她像是“活在云端”里。

纵观这样一位年轻、美貌、又有智慧和才华的女子的成长史,不难看出,她的优秀成长和她从小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作为家长,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孩子对未知事物特别关注的强烈兴趣,也是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热情。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努力搭建探索与展示的平台,能够帮助孩子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发明创造,恰好是从孩子们的大胆设想或灵机一动起步,而后再由成年人帮助完成的。家长朋友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刚刚给孩子买的一个玩具,结果一转身,孩子就把他拆得七零八碎。

这时候,有些脾气暴躁的家长就会暴怒地惩罚孩子,这样的操作,无疑会破坏孩子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了。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
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

涵养的处理态度和理性的教育方法,既呵护了孩子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的意见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虽然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但是权力不是等级。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当父母肯放下长者的架子,俯身倾听、与孩子进行平等、耐心地交流和对话,使孩子感觉与父母没有距离感,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见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当家长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往往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事实上,如果家长可以耐心倾听并读懂孩子内心中各种各样的询问,孩子很容易尊重家长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据悉,刘颖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十分好,学习能力也非常的强,在2002年的时候参加高考,她的高考成绩完全是可以考上清华北大,但是她选择放弃,最终选择了南京大学的生物专业。而她这一选择的背后,也有父母耐心倾听她的理由之后的支持。也正是因为父母理解并支持她的决定,才成就了今天她在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相关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总而言之,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家长朋友细心关注。

在这个以知识为主轴的时代,很多事情都讲求专业,广大父母朋友不能只凭常识或过去父母教我们的那套经验教育子女,而需要对如何当父母的理论知识进行多一些的学习,了解。

尽量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给孩子发展出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创造条件,从而衍生培养出孩子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