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郑州中招考试报名季,报考、招生、择校、升学等教育热点,很快就会随着暑期的到来再度升温。
舆论大环境之下,能说的话题愈发逼仄。谈谈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想必还是可以有所发挥的。
接下来几篇,郑说会写一个关于郑州的教育系列,暂且命名——郑州教育之怪现象。
说它怪,因其有特性的一面,那就试着追根溯源,揪出背后的真问题。
当然,更多现象是全国的共性和通病,那就以郑州为典型做行业观察,探求中国教育的出口与方向。
(一)校名的诱惑:“外语”、“实验”扎堆盖
一个时期以来,“外语”、“实验”就像郑州教育界的两块金字招牌,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仿佛校名加上了这两个词,学校就能闪闪发光、夺人眼目。
放眼全国,虽然其他城市也有以“外语”、“实验”冠名的学校,但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比郑州的“外语”、“实验”更有统治力。
这种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给郑州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背后又反映了哪些问题?听郑说。
先来说说“实验”的起源。
实验学校的来历,可追溯至民国时期,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等先贤留学归来,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带回国内,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第一次实验热潮。蔡元培先生创建的商务印书馆尚公小学(1907年),和北京孔德学校(1921年),便是此类。
1927年,由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演变来的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实验学校(后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包含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部),拉开了“实验”学校的序幕。
而当时,以“实验”命名的学校,多数是由师范附属小学更名而来。它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承担实验研究职能,这样的学校叫实验小学,也算实至名归。
1949年之后,国内摒弃杜威的教育理念而开始学习苏联模式,这些新政、新制下的学校也被冠以“实验学校”的名称。
1954年,河南省育英托儿所随省府迁郑,更名为河南省实验幼儿园。这是笔者目前所能查到的,郑州第一家叫“实验”的教育机构。紧接着,河南省实验小学于1960年挂牌成立。
随后那十年,全国教育系统都陷入瘫痪,直到1978年才开始回归正轨。1979年,郑州市第四十中学正式更名为河南省实验中学。而这所学校,之前也经历了郑州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郑州师范学院附中、郑州大学附中多个校名。
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郑州人对“实验学校”的认知,就是以省级冠名的省实验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实验中学(包括初中、高中),别无他物。
一方面,只有这几个学校能叫“实验”,指代性明显;另一方面,“实验系”地处省级行政区,师资、生源等先天优势,也造就了“实验”的品牌影响力。
虽然“实验学校”,并不一定真的有实验性课程和创新性改革,但毋庸置疑的教学实力和学生成绩,让人们不再去考究校名的本真来源,而是简单地把“实验”与“优质名校”挂钩。
1998年,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创立。郑州地界的“实验学校”内涵,开始有了变化。
2002年,河南省实验中学在原校址隔壁建立分校。郑州部分公办名校办分校的风气,大概就肇始于此。2012年,该校改名为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
此后,“实验”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郑州遍地开花。仅与原河南省实验中学有血缘关系的,就有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河南省实验学校英才中学、河南省实验学校裕鸿国际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东校区(白沙分校)等多所民办、公办中学。
不仅有省实验,还有郑州市实验高中、高新区实验中学、经开区实验中学……
不仅有实验中学,还有实验名下的各类小学。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郑州市实验小学、金水区实验小学、管城区实验小学、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管城区阳光实验小学、郑州大学实验小学、长兴路实验小学、宇华实验小学……
还有省、市、区、路的各级实验幼儿园,你甚至在中牟白沙都能看到“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郑东分园”、“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郑东校区东润园”的牌子。
百校,皆可“实验”。
当下,在郑州逢人提起“实验”二字,一定一脸懵,不会知道具体说的哪所学校。
还要继续追问,是实验中学,还是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是省实验、市实验,还是区实验、路实验?是公办实验还是民办实验,是实验本校还是分校?
说罢“实验”,再谈“外语”。
“外语学校”在郑州的江湖地位,比“实验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始于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而现存的外国语学校,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4年,在周恩来等人倡导下,国内创办了七所教育部直属的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学校、长春外国语学校、天津外国语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重庆外国语学校和广州外国语学校。(同期还有教育部委托浙江省教育厅筹办的杭州外国语学校)
可惜2年后,外语学校的发展被迫停滞。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各地的外语学校才再次迎来建校高峰。
1983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河南省首家外语学校创建,始名为郑州市外国语中学。1986年,学校更名为郑州外国语中学;1988年,变更为郑州外国语学校。
同期起步的,还有厦门外国语学校(1981)、太原外国语学校(1984)、济南外国语学校(1989)、成都外国语学校(1989)、深圳外国语学校(1990)、广外附设外语学校(1993)、南昌外国语学校(1994)、石家庄外国语学校(1994)。
以上提到的16所外国语学校(除去广州外国语学校),也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
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最初光环,正是来自于此:有小语种,可保送。
所以,当郑州开始实行“小升初按片分”政策之时,唯有外语学校可以组织考试,选拔优秀生源。
但在2005年之前,郑州中招考试录取分数线与一本学校高招录取率,领头羊基本仍是郑州一中,实验外语紧随其后。
2005年开始,郑州外国语学校便后来居上、一骑绝尘,把另外二甲抛在身后。
“外语”的品牌和霸主地位,逐渐确立。如今,外语的嫡系部队已经形成“一校五部”的办学格局: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外国语中学、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
而外语集团的成员学校,又包括了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平原外国语学校、郑州高新区朗悦慧外国语中学、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学校、郑州市第五十六高级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开校区)、郑州市第四十一高级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国际校区)、郑州留馀外国语学校等学校。
与“实验”一样,“外语”的招牌也是四处开花。从初中、高中,到小学、幼儿园;从嫡系部队、集团成员,到民办私校、山寨大军。
最厉害的名头,莫过于“外语”“实验”一锅烩:如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河南省实验学校外国语小学、河南省实验中学思达外国语小学……
“外语”、“实验”在郑州教育界的江湖地位,已然形成。原初狭义之下的郑外、省实验,学校实力与美誉品牌无可厚非,但如今放眼望去,满城的“外语”、“实验”,总让人感觉有些怪诞。
郑州一中也凑过热闹,郑州一中实验分校、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龙湖一中、郑西一中、郑北一中……
有网友曾戏言,将来郑州最牛的校名一定是三甲合体:郑州外国语实验第一中学,郑州一中实验外国语学校,河南省实验学校第一外国语中学……
为什么郑州名校的校名,被搞成现在这样?
不妨先来看下,其他城市的名校,都是怎样命名的:
上表显示,“外语”、“实验”在其他地区的存在感并不强。仅有南京外国语和湖北省实验,能在当地位列三甲。
再单独拎出南京的外国语学校,和武汉的实验小学,来和郑州做个对比。
名校命名很多元,有高校附中、数字序列,还有意味深长的校名:耀华、巴蜀、南开、长郡、雅礼、金陵……
其实,郑州历史上也存在过颇有韵味的校名,明新中学、圣德中学、扶轮中学。而二十年之前,“外语”、“实验”学校也没有在郑州烂大街。
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客观上说,“外语”、“实验”名校效应和软实力,得到了郑州各界的认可,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教育需求的增加,新建学校不断涌现,而这些新学校为了自带光环,就会“攀龙附凤”与“外语”、“实验”联姻。
其次,一些老校为了改头换面、自我提升,也走上更名之路。最典型的便是管城区城东路一小、二小,接连改名管城区外国语小学、管城区实验小学,仿佛凑不齐“外语”“实验”就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沾边。
这其中,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整合资源,强行“拉郎配”,对校名的指导与审批简单粗暴;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做法也是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需求,上的是“外语”“实验”啊,多有面儿。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郑州的教育集团化与产业化。“外语教育集团”与“实验教育集团”纷纷主动出击、抢占市场,从分校、校区,到民办、代管。
无论如何,都希望“外语”“实验”扎堆的怪现象,能够在郑州得到遏止。希望老校别再跟风改名,新校别再随声附和,教育主管部门理应把握好风向标,让更加有文化、有韵味的校名出现在郑州。
而关于郑州的教育集团化,也很值得说,下回接住喷。
-END-
关于郑州教育,你有啥想说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