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在于治理。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然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也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挥社会力量的主观能动性。让村社区群众发挥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社会治理就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基层的治安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需要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层人民生活才更幸福,才更有获得感。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基层治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基层人民遵法守法,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基层治理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治理人员在社会管理中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让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因此,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划清“公权”与“私权”的边界, 既要保障基层执法权利,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更要有新作为。只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水平,才能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才能筑牢基层这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林方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