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的时候北京还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大多数国人都没有到过北京。那时候北京的外地人不是很多,城市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大多数北京人过着悠闲而快乐的生活。这组老照片就记录了1986年北京人的生活百态,希望能从这些老照片里找回你当年的点滴记忆。
1986年在北京胡同里玩耍的兄弟俩。哥哥戴着一顶灰色的前进帽,上身穿着一件灰色的红军服,下身穿一条抓绒裤子,从裤脚处能够看到里边的红色秋裤,他脚上的鞋很有年代感,很多人小时候都穿过这款鞋吧?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一脚蹬”的布鞋了。他正在摆弄一把木质的折叠凳子,这种小凳子在当时很常见,许多老北京人家里都有过这种凳子。
大孩子旁边站着的那个小孩子是他的弟弟,小孩子戴着一顶白色的前进帽,穿着一身格子棉袄棉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上穿的那件“屁连”,这个东西很有时代特色,是防止小孩子坐在哪里屁股着凉而设计的,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种衣服了。
时光荏苒,照片中的这两个孩子如今应该都已年过4旬了,不知道他们哥俩看到这张自己儿时的照片会有什么感想。
1986年北京八达岭长城下的游客中心。照片中大部分都是学生,这应该是学校组织学生到长城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春游或其它游园活动,这种活动很有意义,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还能增长学生们的见识。
照片的右侧是一家长城纪念品部,小时候到旅游景点最喜欢往这些纪念品商店里钻,因为里边有许多好玩的小东西,买回去可以当个纪念品,同时还能玩耍。那时候长城纪念品部的长城邮票很畅销,许多人到那里都会买上一整版的邮票。
1986年北京街头骑板车的市民。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辆三轮板车没有什么稀奇之处,甚至还有点寒酸,但是在1986年如果谁家有这样一辆三轮板车,那也是相当自豪的一件事,因为在当时自行车都属于“三大件”奢侈品,更别说这种能够拉货的三轮板车了。
照片的背景是一辆红白相间的公共汽车,这应该是一辆无轨电车,因为当时北京的公共汽车大部分都是无轨电车,从车窗上可以看车厢内的乘客并不是太多。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的外地人很少,乘公共汽车和地铁并没有现在这么拥挤。
1986年北京街头骑板车拉地瓜的小贩。当年在北京做生意的小贩大部分都是城郊的农民或外地人,你可别小看照片中的这名小贩,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辆这样的三轮车要500元钱,一般人还真买不起呢。
看到这个骑板车的小贩,我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男人蹬着三轮车,车后面放着烤白薯的炉子以及几袋子的生白薯。那时候北京有许多卖烤白薯的小贩,男人负责往烤炉里添白薯,他妻子坐在板车边的小椅子上负责称重和收款,每次当快收摊的时候,女人就坐在三轮车边上数钱,大多数时候她的脸上都会泛起幸福的微笑……
那时候北京对路边流动小商贩还没有什么限制,这些商贩可以骑着三轮板车到处跑。
1986年北京某景点外的跨斗三轮摩托车。从照片中这辆跨斗三轮摩托车的外形判断,这应该是一辆上海产的东海牌跨斗三轮摩托车,这辆车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豪车。
照片中穿绿衣服的年轻人是摩托车的车主,他将摩托车停在景点外是为了载客赚钱。那个年代正规出租车相当牛,一般老百姓打不起出租车,不过,这种三轮挎斗摩托车,一次可以载2~3个人,车费也要比正规出租车便宜许多,所以在当时也很有市场。
1986年北京街头的马车。照片中一位穿蓝色衣服的大叔正赶着一辆马车行驶在北京的马路上,马车的车斗的后部坐着一位穿粉色衣服的妇女,看样子她是搭车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虽然北京是首都,但是在北京的街头依然时常能够看到马车的身影。
那时候如果路边有马车经过,淘气的孩子们会争相爬上马车的车斗,搭上一段路。赶马车的车夫很少会轰孩子们下去,因为马车走得很慢,所以坐在马车的车斗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1986年北京街边的报刊亭。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朋友对这种报刊亭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每当月初或月中的时候报刊亭都会来新杂志,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报刊亭去购买。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娱生活很有限,看杂志是一个能够接触外部世界并获得知识的渠道。
每到年底或年初的时候,报刊亭的生意都会异常火爆,因为这是订阅全年报刊的时间段,许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订阅下一年度的杂志或报纸。当然,如果订阅一整年的报刊,在价格上会有一些优惠,并且不用担心某期报刊脱销。
照片中报刊亭的橱窗上摆放了许多本杂志,我刚在网上查了一下《大众电影》是1986年第四期,《世界知识画报》是1986年第三期和第四期。有看过这几期杂志的朋友吗?
1986年的北京某路口。照片中的这条马路非常宽阔,马路的对面是一排巨幅的广告牌,广告牌的厂商分别是锦州制药一厂、佳能、尼桑和西门子,后面这三个都是国际大品牌,他们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进入中国,因此在北京的许多街头都有这些国际大品牌所做的广告。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锦州制药一厂这么有名吗?竟然有这么大的实力在北京的街边做广告,并且还是和三个跨国巨头公司同台竞技。
照片近景处的出租车是皇冠牌小轿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应该属于首汽二分公司,那时候外企的许多车都是用的国产上海牌小轿车,而北京的出租车则清一水的都是皇冠、公爵、奔驰、沃尔沃和雪铁龙等进口小轿车。那时候,北京出租车的车费很贵,普通工薪阶层打不起出租车。
1986年,行驶在北京街头的卡车。照片中的这辆卡车拉着一车货物,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卡车拉的货物应该是瓷器,因为瓷器属于易碎品,所以要用木箱子装起来,防止运输过程中打碎。
在卡车的车斗里不仅装了货物,车斗的最后面的货物箱上还坐着两名工人。那个年代,人货混装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过,这两名工人坐在货物上的确很危险,一旦发生事故,肯定会受伤。
照片的背景是几栋高层住宅楼,我大概数了一下,这栋高层住宅楼有14层,那时候,即使是14层的高层住宅楼也没有电梯,上下楼全靠梯爬楼。在当年,这种高层住宅楼价格相对便宜,我如果当年在这里买上二三套房子,那么现在我就可以实现“喝豆汁自由”了,两碗豆汁,过上喝一碗,倒一碗的美好生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