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韩信和曾国藩的情况,都表示“意难平”:即韩信应该起来和刘邦争夺天下,而曾国藩该利用兵权推翻清朝。
其实古人并不比我们笨。那么,为什么韩信和曾国藩的选择,和很多历史爱好者期盼的不一样?
1、韩信的无奈
其实韩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韩信攻陷齐地以后,派人去见刘邦,表示齐地难以镇守,因此希望刘邦能够册封他为“假齐王”(临时齐王),这样自己有足够的权限,也好治理齐地。
其实从旁观者角度来看,韩信的这个请求无可厚非:一来没有自立为王,而是请刘邦册封。这说明态度上,韩信把刘邦当回事儿;二来,如果韩信就是普通将领名义,也确实不利于治理齐地;三来,韩信这样的功臣,请求分封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好比当下公司的顶梁柱,要点股权也不过分。
但是刘邦对于韩信的请求却很恼火。还是张良和陈平及时劝说:现在是关键时刻,不能乱了阵脚,而要尽力稳住韩信。
刘邦在张良、陈平劝说下,于是改口:嗨!什么假王,要当就当真的王。于是刘邦册封韩信为齐王。
其实从刘邦的态度,不难看出他对韩信选择当齐王很纠结。
事实上,韩信身边的人也有劝说韩信割据一方,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但是韩信不愿意: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解衣推食”,自己不能干这么不厚道的事情。
这似乎,韩信又很忠诚。
齐地,算是秦汉时期最富有的地区之一。齐地落在韩信手里,让刘邦不得不谨慎:如果一个军事天才,还拥有可靠的财政保障,那绝对是最大的隐患。但从始至终,韩信面对刘邦的迫害,都没做出有效反击,这无疑让人感到无奈。
其实,韩信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相信开过公司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触:那就是管理一个小公司,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成本,都和大公司不一样。
对于刘邦来说,他可以驾驭韩信这样的武将,也能让萧何这样的行政管理人才对自己俯首听命。因此,刘邦宛如一个集团公司的总裁,可以让整个集团处于稳步运行的状态。
而韩信本身,更适合做部门经理。事实上,韩信治理齐地期间,其成绩也几乎没让人感到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从这不难看出,韩信不具备掌控大局的能力。
所以韩信没有选择谋反:更多成分不是不想,也不是感念刘邦的好,而是能力有限。
2、曾国藩的局限
对于曾国藩来说,做清朝的忠臣,算是他最好的选择。
对于曾国藩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辽金元清和汉唐宋明没有区别:只要认同儒家思想,维护士绅群体的利益,并且,还处于正统地位,就值得自己拥护。
而清朝无非符合曾国藩的拥护条件的。当然,这是主观上来说。
客观上来说,其实弹压太平天国,清朝依靠的是士绅武装。而当时的天下,不光曾国藩的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而且,随着西洋列强的介入,如果曾国藩真的起来谋反,就需要考虑技能打败淮军和其他士绅军队,也要考虑能否顶住洋人的压力。
经过太平天国冲击的清朝,事实上处于一个空架子状态,但却是各路诸侯公认的共主。共主可以没有实力,但也不是能被轻松取代的。
所以综合这些,曾国藩自然不能轻举妄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