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淑芳
起沙阈值是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中的核心参数,是界定风沙活动能否发生的关键指标,它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沙尘天气的预报水平。
进入5月以来,沙漠采样、仪器架设……杨帆和他的团队逐渐忙碌了起来,开启了新一年的沙尘暴追踪观测实验与采样。
“紧跟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步伐,我们团队每年都有近6个月扎在这里。”29日,在采访中杨帆说。
杨帆是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第十九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8年,他斩获世界气象组织(WMO)第7届“维拉·维萨拉教授博士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发和实施奖”,入选2019年新疆“天山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英才”计划。
2009年,他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毕业后进入沙漠气象研究所工作,自此便留在了新疆,开启了沙漠气象科研之路。
与漫漫黄沙打交道13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他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每年五到八月份沙尘暴灾害频发,是最适宜观测的季节,同时也是最酷热难耐的时候。
“别人躲避沙尘暴时,我们却要冲进那漫天的黄沙中进行观测,积累第一手资料。”他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辗转上千公里,风餐露宿十多天进行观测站点维护及沙尘暴追踪观测,高温、暴晒、缺水、陷车时常发生,馕饼就沙子早已习以为常。
杨帆说,在多次的野外工作中,位于我国最西端海拔高达462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35米梯度陆气相互作用及沙尘传输观测系统的建设工作最令其难忘。
他回忆说,建设时虽正值盛夏,但在高原却是恶劣的雨雪天气。
团队成员陈昆说,最难闯的不是恶劣天气,而是高原反应。记得在观测设备搬运过程中,杨帆和几个队员突然眼前一黑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当晚团队一人因肺水肿住院治疗。
诸多的困难,使其也有过多次放弃的念头,但转念一想:“我的专业就是这个,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能发挥我的价值?”
这让杨帆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
“那次,我们80天完成了全部野外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他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这样的站点已有十多个了。
时间久了,慢慢他觉得广阔的沙漠具有着独特的魅力,沙漠气象研究越来越有意思:小小的沙粒如何从沙漠出发飞向空中,经过漫长的高空传输周游世界,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
在野外进行沙尘暴追踪观测时,他和团队还自主研发全自动高精度集沙仪。经过八年持续奋战,他和团队先后对三代全自动集沙仪进行不断改进。
2018年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高精度集沙仪终于问世,可喜的是这也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的认可。
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杨帆还促进团队发展,截至目前,协助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分别就职于自治区气象、环保、水利等不同行业或部门。
目前,杨帆又攻读了兰州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以提高自身科研素养。“沙漠上的生灵,总是把根扎得特别深。”他说,这里是第二故乡,在新疆这片热土上,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