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隋代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终归故土。
这件佛首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央视春晚,之后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7月24日,入藏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精深的佛教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形式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尤其是唐代菩萨像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的特征,也被称为“天龙山式样”。
一、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记忆
天龙山石窟是我国十大石窟之一,初创于我国南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其中唐代洞窟最多,也是天龙山石窟最鼎盛时期。
北魏晚期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权。建立东魏后,仍长期居住晋阳宫(今山西太原),在天龙山上建起了避暑宫,开凿了石窟。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后,仍以晋阳为其行政中心之一。高氏父子都十分崇拜佛教,在他们统治时期,晋阳佛教达到鼎盛。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是从太原起家建立李唐王朝的,同时晋阳也是武则天的故乡,受到唐王朝的特别重视,天龙山石窟在这个时期的开凿活动达到了巅峰。
后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曾经一度辉煌的天龙山石窟遭到严重的破坏、损毁,至今仍有大量文物漂泊海外。
1921 年,日本人关野贞根据地方志关于天龙山石窟的记载,找到了天龙山石窟,并对石窟进行考察拍照和文字记录,关野贞将他的考察报告发表于日本杂志《国华》第 375 号,该报告为首次关于天龙山石窟考察和研究的成果。
二、天龙山石窟“样式”艺术赏析
天龙山石窟造像雕刻技法娴熟、洗练,尤其是唐代造像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由于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更被称为“天龙山式样”。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富开放、进取精神的朝代,对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蓄的时代,众所周知唐代以肥为美,以丰满为贵,石窟造像的审美特征也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也有说法,天龙山石窟造像“小而精”,“精”是肯定的但其实并不“小”,我们查阅流失海外的大部分佛首,多与我们真人头部大小相等(当然估计1000多年前的汉人比现在的人是要矮小一些的,有些洞窟的主佛还要大一些。)。
天龙山式样唐代佛首(法相)整体特征为,法相丰满,方圆适度,头部为螺发或水波式肉髻(图中这尊为水波式,也叫窝光卷),肉髻相对于隋代明显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不失慈祥,佛偏男相(菩萨偏女相),嘴唇的处理也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M型嘴唇),材质为砂岩。
该佛首于2022年1月13日,由日本合同会社拍卖公司拍卖,国内藏家竟得(现为国内藏家收藏)。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故里的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在此,愿未来有更多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
作者:镶黄旗人
2022年5月28日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