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种类有很多,笔者却分外偏爱那种看起来简单,却又充满童趣的小诗。每每读到如《小池》、《所见》等这些小诗,都会会心一笑,原来,这些大文豪的内心是如此单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曾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的诗并非描写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大格局,而是专注地描写某一个自然场景,清新优美,栩栩如生,非常适合孩子们传诵。

杨万里曾写过一组《桑茶坑道中》,这是他66岁时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本组诗一共八首,今天,我们欣赏第七首,这也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其诗曰: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初时节的乡村场景。首句点名了天气,雨后初晴,阳光明媚如初,风儿愈发轻柔,地上的雨水被蒸发得没有任何踪迹,好像并没有下过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小溪里涨满了水,而岸边的小花和小草也更加绚烂茂盛。诗中两个“满”字描写了花草的繁茂和溪流的丰富。在杨万里眼中,溪流和花草仿佛有了人性,它们有意识地装点水中和岸边的景致,读者读起来倍感生动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小主人公出现了。在岸边的柳荫下,一位小牧童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他原本是在放牛,但现在却睡着了,而且睡的是格外香甜。而牛是走一路,吃一路,越走越远,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

古代很多诗人都描写过小牧童的形象,如袁枚的《所见》,雷震的《晚村》,亦或是周敦颐的《牧童》,都将牧童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小牧童也成了诗人眼中最具童趣的形象。

诗中第三句描写了牧童酣眠的”静”,第四句描写了牛儿吃草的“动”,一动一静,和谐自然,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