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沱江在泸州交汇,淤沙积石,形成了地势平坦的张坝。以张坝为依托,人与自然联手,在长江边制作了“十里生态文物”,链接出长江流域先民与自然共生的玄妙。

在这片平畴绿野,张坝桂圆林是一种炫目傲岸的存在,并因其文化、生态元素,成为长江流域之唯一。

识读“十里生态文物

长5公里余、宽1公里多,是张坝桂圆林的面积。

泸州市博物馆的李正山,是生态文物理论的原创者。他介绍,在文物种类中,张坝桂圆林是典型的生态文物。

行走在张坝桂圆林,挂着蓝色“身份牌”的古桂圆树接连出现。

李正山指着身边的一株枝干虬曲苍劲、布满岁月皱纹的桂圆树说,张坝桂圆林有超过1.5万株100年至350年树龄的桂圆树,拥有巨大的空间范围,以及现实的经济价值,是其生态文物的重要体现。它已是国家保护的国内最大的“桂圆林种质基因库”“四川永久性绿色保护区”。

1998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发展规划专家路德维•雷德、旅游经济专家巴里•麦肯在张坝桂圆林考察后,认为张坝桂圆林风景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的最佳园林目的地,这也是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群落。

张坝桂圆林中,最古老的“树王”已历经200多年风霜雨雪,呈45度倾斜,又发新枝,言说着岁月之沧桑、生命之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正山说,张坝桂圆林是一个移民元素,是识读泸州的重要历史符号,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它是明清时期泸州移民史的直接反映,是中国南方地区移民史的最大单一见证体,是四川盆地农耕文明和沿海地区农耕文明交流发展史的代表性物证,整个长江流域均无同类价值或地位相当的移民史物证发现,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非常独特。它的唯一性和单一性,丰富了泸州城市文明内涵。

桂圆在泸州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公元1世纪,东汉杨孚著《南裔异物志》载:“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树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实可食。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泸州则位于宜宾(僰道县)至重庆(巴郡)随江之间。3世纪,泸州桂圆栽培已有相当规模。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秋,苏东坡父子乘船途经长江泸州张坝段时,见张坝的桂圆树上果实累累,村童在林中拾果,即兴吟出“累累龙眼压枝低,雨打风吹欲惋泥。幸免儿曹攀折苦,园东饱啖到园西”的诗句。

不过,当时张坝桂圆并非成片种植,规模并不大。它因何发展到如今长5公里余、宽1公里多的张坝桂圆林?

只因为,明朝中期一户外地人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译明代密码

1956年至1958年期间,家住张坝的一户张姓村民的一块《张氏墓总志》碑被别人搬走,作为修路的石材。1980年代,张家人把石碑取回,立于自家的院门口。1996年,泸州市博物馆派出人员研究此碑,但因石碑磨损严重,其阴刻碑文极为模糊,难以识别,研究受阻。

2006年,李正山决定“破译”《张氏墓总志》碑,进而破解“张坝密码”。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对石碑的研究。他运用谱牒学的相关知识,对照张氏族谱,像破译“天书”一般,耗时一年半,识别出《张氏墓总志》碑刻于清朝晚期,碑文共有796字。碑文写道:“泸东张氏自楚入川,落业大清国四川下南道泸州崇义乡,地名张坝瓦房屋基……”

李正山回忆道:“当我把碑文全部识别出来的时候,感觉身体就像进入了休克状态,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

《张氏墓总志》碑,对于张坝桂圆林而言,意义何在?李正山说,这块碑是张坝桂圆林的“宝”。因为,它实实在在记录了张坝历史渊源和川、渝地区移民历史文化,记述了张氏祖上明朝时期从湖北移民入川、落户张坝的情景。

张家落户张坝以后,大力发展桂圆种植,其后代也继续着前辈留下的古老种植传统,并带动附近农家种植桂圆。如此直至现今,形成了张坝桂圆林这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生态园林。

几百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坝桂圆林玄秘的文物身世,终于水落石出;《张氏墓总志》碑文的揭晓,也让张家后人圆了“寻根梦”。

文物,须有原始实物凭证作为依据。形成了最终研究成果的《张氏墓总志》碑,成为张坝桂圆林作为文物的关键依据。2007年,张坝桂圆林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生态文物并非单体文物形式,而是一种区域空间存在,仍然以实物形式呈现,只不过文物存在的空间较大,内涵更加丰富,文物的环境质量要求更高,文物的价值和影响力更大。张坝桂圆林,是泸州提出、四川省政府明确保护的第一个生态文物,也是全国第一个明确保护的生态文物。

正是《张氏墓总志》碑与桂圆林一起,构成了张坝桂圆林作为典型生态文物的主体内涵,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凸显。

李正山介绍,在生态文物理论中,具备大空间范围而且有现实的经济价值、由人类创造、人与物是共生关系这三大特征,方可成为生态文物。张坝桂圆林不仅具备这些特征,而且是生态文物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润泽人类之宝

经过历代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泸州果树的种植面积计,桂圆已与柑橘相当,1952年产量已达6500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泸州加大桂圆种植发展力度,打造潮河、海潮、黄舣、特兴等桂圆产业带、产业片,带动全市桂圆种植发展。

沿江而下,何家坝、蓝田坝、张坝、黄舣等江岸的桂圆树,目前正值花期,开着一串串淡黄色的小花。

泸州市经济作物站推广研究员陈伟说,预计今年是泸州桂圆的大丰收年,如果接下来天气好,产量有望超过2020年15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每年桂圆上市,泸州市场上的水果商对买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张坝桂圆,好吃!”

对于泸州本地人而言,张坝桂圆意味着肉厚、鲜嫩、香甜——“好吃”。

在长江泸州段,有一个特点:沿江称为“坝”的地带,大多种植桂圆,而且质优,譬如何家坝、蓝田坝、张坝、高坝等。百年以上树龄的桂圆古树,在这些地带极为常见。

泸州,位于东经105°09′—106°23′、北纬27°40′一29°20′之间,而从何家坝、张坝到黄舣,几十里长江沿岸,被江水冲积出的江滩平畴,均盛产优质桂圆,其因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伟解释,从纬度来看,泸州长江沿岸属于桂圆栽培最北缘的区域。在全国范围内,泸州桂圆的成熟期最晚。盛产桂圆的广西、广东、福建,年平均气温达到了20摄氏度,而泸州的平均气温在18.2℃左右,相比之下,泸州的湿润条件不如前述地区,但是正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泸州桂圆的晚熟。

成熟期拉长,导致泸州桂圆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更丰富,果质更优、更好吃。不仅桂圆果质好,作为“桂圆种质基因库”,张坝桂圆林自古以来主要采用实生苗的栽种方式,种子播下后长出树苗。这样,每一棵单株的性状、基因都不同,很珍贵。

两年前,国家龙眼品种专家郑少泉从张坝到黄舣,进行桂圆种质资源调查,还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株有香气的实生桂圆树。

“种质基因库”珍贵如斯,亦是张坝桂圆林所独有。

长江以其天造地设的生命系统,孕育万物和文明,也厚爱着长江流域的植物。

陈伟说,长江是大水体,对寒潮、低温有消减作用,每遇严寒,便为张坝桂圆林提供保护;而且长江充分的水源保证,更是大大有利于长江泸州沿岸桂圆树的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旅游景观转变到生态文物,“桂圆种质基因库”张坝桂圆林,以及泸州长江流域桂圆种植地带,年复一年结出鲜美的果实,持续不断创造经济价值,释放着生命活力。这是人类与长江联手,在泸州献出的厚重礼物。

这片万里长江之“唯一”,是古老长江文化中的一块重要拼图,让人识读、品味,备受保护、珍爱,既是泸州之宝,更是人类之宝,也揭示着长江神奇生命系统的秘密。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丨泸州日报

记者 李家平

编辑丨陈相竹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

请发邮件至:lzrbkjlz@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