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相传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因为楚国首都被秦国攻破,因悲愤欲绝投汨罗江而死,统治者为了赞扬屈原的爱国之情,便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另外,据说五月初五最早应该是对于神秘数字“五”的纪念。“五”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意义巨大,几乎可以说是我们 民族哲学最重要的基础。五行说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复杂的神秘主义的结合。另外一个就是 “端”者,始也,万物之生,是对万物诞生的一种纪念。

在中国的北方五月五日,是一个凶险的日子,认为家家都要采集辟邪的药草,比如说菖蒲,还要喝辟邪的酒,雄黄酒。

端午习俗之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庆食物,民间传说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的。据说当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大为感伤,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受鱼虾的侵蚀,便纷纷往汨罗江中投入米粮,希望鱼虾吃食米粮而不损伤屈原的肉身,后来又有传说屈原托梦予百姓说米粮为江中蛟龙所食,若是用艾叶包裹米粮,则可避免蛟龙,这就成为了后世的粽子。

晋朝之后,粽子终于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这时候的粽子除了一如既往的使用糯米以外,还额外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珍禽兽肉、板栗等食物,增加了粽子的品类;唐朝的粽子已经开始使用莹白的糯米制作,而且在包裹的形状上也出现了菱形与锥形;宋朝粽子里加入了蜜饯果品等物,在诗人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中便有如此记载;元朝明朝的时候,用来包裹粽子的菰叶变为芦苇叶,并且加入了 豆沙、枣子、松仁等更丰富的材料,也就同我们现世的粽子相差无几了。

端午习俗之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习俗之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系五色线。

端午习俗之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习俗之赛龙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关于赛龙舟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为了纪念屈原,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于是在5月5日那天选择投河自尽,楚国人民很是悲痛,跑到河边开始打捞屈原的身体。第二种说法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名大将,为了国家的荣誉而自刎,之后伍子胥的尸体被裹在皮革里投入大江,这一天正好是5月5日,也就是端午节这天。第三种说法就是龙之日说,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这个活动都与龙有关,相传在古代吴越地区以龙作为图腾,所以每到五月初五都会进行图腾祭祀。

大家还知道什么风俗嘛,欢迎评论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