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展板吸引参展客商驻足观看。
近日在汕头举办的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除了为参展企业和品牌提供交流对接的平台,更是通过举办中国·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汕头市产学研“面对面”纺织服装产业专场对接会等多场论坛,邀请数十位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大咖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聚智献策,在思想碰撞中谋划产业发展方向。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纷纷亮出了产业发展“黑科技”。与会人士表示,新技术、新面料、新材料的应用,将为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数字化转型成为主要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表示,企业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积极利用电商、直播、社交、短视频等新零售模式,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同时,还要关注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为行业打开虚拟设计、数字产品的新成长空间。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首席数据官、中山大学副教授文丹枫在圆桌论坛上抛出了一个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高”在哪里?他指出,数字化的本质是为了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是衡量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标准。他以2022年冬奥会上展示的羽绒服为例,“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哪个国家队伍更具科技感,而不是其外观。”文丹枫以此来说明数字化时代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新变化、新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数字消费的增长、虚拟技术的应用、元宇宙的盛行,更多个性年轻消费者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自我表达。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金憓表示,所有的数字举措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和消费者的情感纽带,“了解数字消费者,有助于领导者做出合适的决策和举措,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院长卜祥智教授则提出建议,当前企业享受到的数字红利都体现在市场上,未来要回归企业运营,在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等方面加大供应链、产业链创新,才能继续发挥数字经济的推动力,为产业赋能。
汕头市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庆渲说,近几年在工信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推动下,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结合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5G+工业互联网以及逐步融入纺织服装生产运营各领域、各环节,推动产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让汕头纺织服装在创新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当前,汕头正全力推进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等“四大工程”的一系列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更要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风口、拥抱新基建,结合新业态,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服务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同时,协会将积极促进产业带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懂行人”、扩大工业互联网服务生态,引领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链重构。
加强绿色技术与产品研发
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在消费升级中加速形成,纺织服装产业的绿色发展也成为多场论坛和圆桌会上关注的重点。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更是带来了众多绿色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为汕头纺织服装企业的绿色转型贡献科技力量。
为什么需要动员企业倡导绿色环保?深圳市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马浩然认为,绿色、环保、低碳并不是一种个人喜好,而是广大消费者群体推崇和追求的理念趋势。
“中国正逐步从一个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而地域优势将引导整个纺织产业的发展。”马浩然认为,汕头未来的纺织服装行业需要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应该更倾重选择低碳环保、功能性的、对人体健康更为有益的产品。
“当产品设计与整个潮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相吻合时,这样的纺织产品不仅会得到品牌的青睐,也会得到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青睐。”马浩然直言,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低碳环保材料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应用,会给品牌发展带来更大的益处。
对于产业的绿色发展,林云峰指出,企业要积极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加强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为企业发展赢得未来。
“中国时尚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美学,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展望“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金憓表示,要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形成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重点形成服装产业绿色制造体系,突破一批废旧服装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服装纤维循环利用水平。
强化品牌和设计能力
汕头的内衣家居服产量占全国45%,名牌产品占全国75%以上,是国内最大内衣家居服生产基地。在本届服博会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汕头市人民政府“中国内衣家居服之都”的称号,足以证明了汕头内衣家居服的行业地位。 对于纺织服装的可持续发展,多名专家也指出,要不断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强化品牌。何为品牌?广东洪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梧文认为,所谓品牌,应该是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优先选择,其作用力一定在消费者这一层面。“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如果仅在行业层面被认知,而并不被购买这一品类产品的消费者列入选择范围,那么我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算做品牌。”郭梧文表示,品牌来源于四个方面,产品力、品牌形象,以及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和渠道。他指出,潮汕很多生产制造的企业对产品力的打造非常用功,但仅仅考虑产品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以及投放渠道,而在这方面汕头的内衣和家居服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邓兆萍认为,品牌的建设离不开设计创新和科技创新。她直言,当前纺织服装品牌同质化较为严重,存在爆品争相模仿现象,“这对品牌未来的发展创新而言,犹如是埋下了一个雷。”
邓兆萍以自身经验给出了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建议,她认为,在设计创新层面,品牌需要建立精准的消费者客群服务,通过和客户零距离沟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客群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场景。互动之余,互换思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黏度。面料创新方面,每个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有使用自己知识产权面料的设计。
马浩然则指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要成为行业设计时尚指数策源地,成为全球标杆的话,就要加强整个行业的设计能力。他说,这将为未来整个汕头纺织发展构建一种趋利更好的发展模式。
金憓指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与人才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文化内涵也密不可分。“很多国外品牌之所以会成为奢侈品牌、大品牌,离不开文化附加值。”她认为,要把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有机融合,让文化给时尚赋能,中国的品牌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
她关注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国牌”的兴起。“传统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回归并渗透到生活中,包括汉服、文创、综艺、建筑、游戏、生活方式等。”金憓说,近年来,国风文化广受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在新一代青年眼中,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更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的表达。她表示,未来5年之内,文化红利依然处于上升期,但与之前不同的是,随着出圈国货品牌比例的增加,消费者会更看重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设计,并非顶着“国牌”的标签营销就能赢得持续关注。
她还关注到,汕头的很多非遗文化,如潮绣、珠绣技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化遗产,“怎么将其与时尚结合起来,将它们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是接下来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