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低俗”二字在网络上频繁被提起。“充满性暗示、恶趣味”的低俗插画,难以想象竟出现在我国的小学教材中,近日,“人教版插图事件”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首,人们震惊于这一张张丑陋又恶劣的插图究竟给多少儿童带来不良影响……

插图事件风波未平,继某品牌的广告风波后,知名运动品牌某踏的一张海报也引来了低俗营销之嫌……紧急下架、道歉声明的一系列流程,让网友们将两次事件联想起来,不禁质疑道:难道不擦边就没法出创意了吗?除了道歉以外,能否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追责呢?

时事聚焦:人教插图引热议,又有品牌低俗营销事件频出

时事聚焦:人教插图引热议,又有品牌低俗营销事件频出

据相关媒体报道,5月26日,关于“人教版教材插图”的相关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并且事件持续发酵至今,热度高居不下。据了解,有网友曝光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插图,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呆滞无神,形象极为不美观,插画中的儿童所呈现的神态与唐氏综合征十分相似。此外,还有部分插画甚至有私密部位暴露,穿着打扮也荒诞怪异……

随着网友们对相关争议插图的曝光逐渐增多,当天中午,人民教育出版社便发布说明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

插图事件风波未平,随后又有品牌营销争议。近日,不少网友表示,某品牌上新产品所发布的海报很不雅观,甚至被用在某网购平台品牌官方网店的首页位置 。部分相关专业领域的网友评论道,“这个视角,有擦边的嫌疑”、“学过设计的都知道什么叫排版视觉中心点,这张图什么意思不言而喻。”目前,该海报已下架。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审美偏差造成的分歧,海报的重点只是为了展示鞋底。

至于海报是否有低俗嫌疑,从已知信息来看,还尚未有具体的定论,但这几年,关于品牌以“低俗营销”作为流量密码的社会事件频发不断,联想到教材插图事件,不免令人心生疑虑,为何大家都要铤而走险,发布这类有争议的内容呢?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相关涉事人员是否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今天,上海一湃律师事务所就来和各位读者结合上述几个事件一同探析该话题。

以法说事:低俗内容百出,审美差异还是涉嫌违法?

以法说事:低俗内容百出,审美差异还是涉嫌违法?

1.对于“人教版插图事件”,法律怎么看?涉事人员是否会受到法律追责?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此外,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五)宣扬邪教、迷信的;(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出版、进口上述禁止内容的出版物的,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此外,出版发行一本图书都要经过三审三校,教材从编写到发行选用,中间会经过很多环节,如果经过层层审核把关,这样的内容还能最终得以呈现,审核流程是否存在漏洞呢?

5月23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主体责任,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为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该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仅仅道歉和承诺整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事件应当全面彻查,严查各环节失守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2.对于不断引发网络争议的品牌低俗营销事件,是否涉及到违法呢?给广大企业在品牌宣传带来哪些警示?

根据《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以及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等情形。发布有此类禁止情形的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由于法律规定涵盖的情形较为宽泛和笼统,确实存在一些品牌在营销过程中对法律规定的内涵及涵盖的行为边界把握不准,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在广告中“打擦边球”,试探舆论和监管的反应。因此也提醒广大企业坚守法律与道德底线,合法营销、诚信经营,树立正确营销观念,从而化解低俗营销带来的风险。

结语:

结语:

接二连三的内容低俗化事件在全网引发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年龄层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国家也在不断出台相关规定保护未成年人,规范行业发展,但频发不断的社会事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此次人教插图事件的争议,反映出的不仅是背后监管审核方面的疏漏,还掀起了人们对于文化自信的讨论。联系到一个又一个品牌营销争议,无一不是有“擦边之嫌”,这在另一方面不也是网络版的“教材插图事件”吗?无论如何,以上种种风波都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这绝不是审美偏差造成的影响,希望大家都能在内容创意上多一分谨慎思考,少一分低俗炒作。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与上海一湃律师事务所分享您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