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作为青岛曾长时间存在过的一个区,其行政建制早已在城市化的迭代创新之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然而,作为一个乡愁的符号,它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老台东人的心中,成为整个青岛生生不息的乡愁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多少从台东走出去的人们,忘不了这方土地上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息,也忘不了发生在这方土地上那一幕幕生动而丰满的市井故事。
延安路大转盘,周围曾经人口稠密、居民云集,一度成为台东最核心的黄金地带。正是这个黄金地带,载满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得1983年高考,在延安二路上的青岛四十二中上学的我,就是在台东一路上的青岛十九中的考点考场中,完成了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最为关键的那一科科答卷的。那个年代的高考,真算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当时涌进高考考场中的莘莘学子们,其实真正能圆一个大学梦的凤毛麟角、寥若晨星。高校还没有扩招,山东尤其是青岛本地的高校屈指可数,所以,青岛的孩子要想考上个大专院校,都快赶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我们这一代人,恰好赶上了考大学最难的那个岁月。更何况,我们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学制还没有正规定型的那一代人,一切都是速成!小学上了五年,初中上了三年,高中上了两年。想上大学的人多,而大学招收的人少,供求紧张的矛盾相当突出。当时,青岛市就定了一个有点儿“冷酷无情”的规矩,即“预考”。所谓“预考”,就是在高二毕业班的学生参加高考之前,先来一个全市性的大筛选——摸底考试,过不了这一关的,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多少同学,最后连高考试卷长什么样儿都没见过,就终生与大学失之交臂了。多残酷啊!我成了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之一。就是从台东一路上的青岛十九中高考考场上起步,我品尝到了学习改变命运的甜蜜的果实。
念完了大学,命运之神又把我分配到了青岛十九中,当上了一名中学老师,开始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作。青岛十九中,就位于台东的黄金地带,紧紧毗邻台东三路步行街。台东三路步行街上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弥漫在青岛十九中周围,我因此得以近距离地嗅到了一箭之遥的台东商圈独有的味道。在调离这所学校之前,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学校附近台东商圈的微妙的变化,亦见证了我们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凤凰涅槃般的巨大蝶变。
逛逛台东步行街,是在青岛十九中工作期间最大的惬意和享受,也是至今想来最难忘却的美好记忆。记得,当时在台东三路步行街上,有一家很有名的饭店,名曰“地球村大酒店”,据说是十九中毕业的一个老校友、后来援藏、再后来在高官任上落马的亲戚开办的,饭菜做得很一般,但我们学校的员工集体去吃了好几次,连教师节庆祝活动都一度安排在那里。这家大酒店的生意一度火爆得一塌糊涂,最终迁出了台东步行街,迁到了寸土寸金的东部沿海一带,当十九中那个老校友落马之后,这家大酒店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
与“地球村大酒店”相比,十九中自己的食堂办得很不错,饭菜品种多,色香味俱佳。尤其是每周做一次的锅贴,堪称美味一绝。韭菜肉馅,皮薄馅多,煎出一层黄嫩酥脆、薄如蝉翼的“噶炸”,让人看着、闻着,忍不住都会垂涎三尺,必欲尝之而后快。
十九中的食堂办得好,这可不是白赚的。有一批和各学科老师一样敬业且手艺精湛的厨师,把师生的伙食打理得精益求精、唇齿留香。以至于到了炎炎夏日,利用学生放暑假、教室空置的机会,为了增加一点额外收入,年轻的教职员工们会合伙开办临时旅馆,在空荡荡的教室中,放上床铺,安上电扇,就可以招徕游客来此下榻。当时,这是政策允许的合法行为,也是各学校普遍开展的活动。十九中的夏日旅馆十分火爆,究其原因,除了靠台东商圈比较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供应游客饭食的食堂令人赞不绝口,美味佳肴不说,关键还安全、便宜,物美价廉。
地处台东商圈的十九中,建校时间并不长,和那些动辄以百年名校招摇过市的学校没法儿比了,掐着指头算一算,不过才66年的历史。可是,1956年建校的这所学校,一度将根脉牢牢地扎进了台东商圈,与台东商圈一道成长着、发展着、繁荣着,可以说荣辱与共、交相辉映。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十九中2016年迁往位于即墨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原来的校园让给了电子学校,十九中与台东商圈一路相伴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共存共荣的历史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十九中,曾经有过一段不可复制的辉煌岁月,那就是刚刚粉碎“四人帮”、走出“文革”阴影的20世纪80年代。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异军突起,盖缘于老校长易友政、姜广仁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殚精竭虑、不懈努力,也缘于一大批德才兼备、水平超高的专家型教师的加盟,他们共同托举起了这所学校的荣光。在大学尚未扩招、升学率普遍偏低的境况之下,十九中却创造出了足以与青岛二中相媲美的高考佳绩。每年高考一结束,发榜的日子,一大片红彤彤、金灿灿的“高考成绩”张贴出来,上面详细写有哪个学生被哪所学校录取的信息,引来无数逛完了台东商圈正好走到十九中门口的人们惊羡的目光,大人们往往会拖拉着自己的孩子,一边看一边会低头对孩子啧啧称赞:“看看人家!你也要好好学,将来咱也争取上十九中!”十九中,无形之中,成了台东商圈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了。
的确,十九中和台东商圈的关系非同一般,除了区位优势之外,还有那骨子里的世俗化的气质与品格。如果仔细端详、认真分析一下台东商圈的特质的话,不难发现,它与近在咫尺的十九中异曲同工,那就是朴实亲民、接续地气,在这一点上,二者高度交叉、殊途同归,尽管一个是商界、一个是教育界,尽管貌似不会搭界、不会重叠,但是,天公作美,机缘巧合,酿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而有机的结合。
台东商圈,因了身边有个人们趋之若鹜的名校作伴而更上品位和档次;十九中,则因台东商圈人气兴旺而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打个的,跟司机说去十九中,他可能会犹豫不决,一副拿不准的样子,但只要换个角度说,就是台东商圈的那个十九中,司机立马就会恍然大悟,一声“好来”,一踩油门,就会风驰电掣般奔着那个尽人皆知的地标去了。台东商圈和十九中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尽在不言中、难舍难分、亲密无间的关系。
十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住在台东商圈附近。在那个最繁荣的20世纪80年代,每天晚上八点半十九中学生晚自习结束之际,校园里潮水般涌出了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的孩子们的身影,还有那青葱年龄特有的朗朗、串串的欢声笑语,这欢声笑语一下子就会激活整个台东商圈的夜空,为沉沉夜色涂抹上几笔亮丽而动人的色调。
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按照惯例,十九中都会在学校举行教职员工春节团拜会。相濡以沫的同事们,凑到一起,互致春节的问候。学校的校办工厂,也就是那个远近闻名、效益很好的青岛电炉厂,会慷慨解囊,为教职员工送上温馨的春节礼物。团拜会一结束,大包小包的礼物提溜在手,大家有说有笑、喜滋滋地往外走,走到校门口那个传达室的时候,会呼啦啦从校外涌进来一大批各个年龄段的、毕业的、没毕业的学生,都在寻找着各自最喜欢的老师,送上最纯洁的“老师,过年好!”的问候。这一幕,很有仪式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上演着,一直到这所学校迁走。
这些孩子的身影中,或许,会有美国大华府山东同乡会的会长、著名华裔歌唱家胡荣华,会有知名品牌“阿狸”动画形象的创作者徐翰,会有著名电影演员朱媛媛,会有央视著名主持人刘羽,会有央视品牌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编导朱海青……
记住乡愁!这些曾经的十九中的学生,这些曾经在台东商圈不断闪现过自己身影的孩子们,现在都已长大成人、成为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栋梁之材和中坚力量了。他们,一定不会忘怀,在那个火热的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们与十九中、与台东商圈曾经共处过的美好时光。
青岛的一缕缕乡愁,正是从包括台东商圈、也包括十九中在内的一个个城市地标和一个个城市细部中释放出来的,不绝如缕,永远长存。
文:顾红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