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五月三日,皇上幸海上,舟过天津,恭成一律以志感慕》:不比九重隔,灵鹢对面过。悦君空自弃,拥是谁歌。目送锦帆远,心知绣被多。海潮迎送处,处处荡恩波。

《五月七日,上自天津还都》:桂楫兰桡声不闻,百灵舟尾送南薰。金钩钓得白蛟去,水上犹飞五色云。

这两首纪事诗,作者是天津诗人龙震,写于康熙戊寅年(1698年)端午节前后。皇帝巡幸地方,在古时候是一件万民欢腾的大事。“不比九重隔,灵鹢对面过”,皇帝从九重深宫出巡,百姓得见龙颜,三生有幸;另一方面,皇帝往往会颁布减免钱粮的恩旨和修建治水工程,防御水旱灾害的谕旨。“海潮迎送处,处处荡恩波”,可能在写下这两句诗的时候,龙震并不知道皇帝给予天津百姓的恩惠是什么,但却并不妨碍向勤政爱民的康熙皇帝表达无限赞美与万般敬仰之情。

康熙皇帝此次天津之行的主要目的有二,阅视北运河堤工;游幸海口,瞻观新建成的大沽海神庙。从农历四月二十九日启行到五月初十日回銮,端午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期间,康熙皇帝几乎都在今天的天津市域范围内度过。五月初一,康熙皇帝也给自己放了个假,从清晨到正午,一直在北运河边垂钓,至于收货多少,史料未见确切记载。不过应该不会出现有些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善于取悦圣心的官员暗地里安排水性好的渔夫给皇帝鱼钩上挂鱼的画面。因为北运河的水清澈见底,在皇帝面前,如此抖机灵,恐怕要以“欺君之罪”论处了。

从五月一日进入武清县界到五月三日经过天津卫城,康熙皇帝沿着北运河顺流而下,遍览河防,此次视察是三年前阅视的复核,重点踏勘了去年决口的“耍儿渡”(今武清区河西务镇南)河堤修复情况。“夹道黎民悦,沿河老幼欢。云容随豹尾,暑气拥仙銮”,三年前(即1695年)农历五月中下旬,麦收之际,康熙皇帝乘船沿北运河阅视新筑河堤,并莅临海口,敕命重建海神庙,祈盼海神有灵,保佑海口黎民安居乐业。大沽(直沽)海口享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直沽口,东指辽海,甫三日,即达盛京”,盛京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物资供给相当关键,海路输挽尤其快捷,盛京军民的安康也需仰仗海神的庇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沽漕运图》中的海神庙(碧瓦红墙的建筑群)(滨海新区博物馆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大沽海神庙(滨海新区博物馆展板)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康熙皇帝乘坐步辇,兴致勃勃的从大沽营出发,去往海口观海,写下了大气磅礴的诗篇:“天际无涯万里余,风潮云岛接宸舆(指:帝王所乘车)。朝宗不弃能容物,惟有虚心对洛书”,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嗣后,作为主祭,参加海神庙落成典礼,焚香祝祷,并御笔亲题海神庙正殿匾额:静洪波,观音阁匾额:潮音清梵,水母殿匾额:涵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即大沽海神庙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沽海神庙遗址出土的御制海神庙碑(风化严重,字迹不清,无法辨认)(滨海新区博物馆馆藏)

清朝康熙皇帝于端午佳节巡幸天津、大沽的故事,为天津端午文化的图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乾隆皇帝巡幸大沽的故事:据史料记载,率真潇洒,喜爱巡游的乾隆皇帝曾经多次巡幸天津府,但并未在夏五月来到过。“崇构海河滨,初来拜谒伸”,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依循皇爷爷康熙大帝的足迹,驾临海口,登观海台望海;巡视盐场,体恤灶户的艰辛;并到大沽海神庙拜谒。此后,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两次从天津府城策马驰骋,沿着海河叠道一路向东,至海神庙拈香,其中最后一次,乾隆皇帝已经是八十高龄(古人惯用虚岁),游兴丝毫未减,身体依然康健,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