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力量是所有干部人才的价值追求,但人才流动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学者做过研究,人才流动是有其潜在边界的,如果流动收益超出了流动成本,人才的流动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个体,都必须面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新时代年轻人甚至还对移动物联网有着很高要求,如果到了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无平台、生活无保障、精神无追求,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恐怕很难。

人往高处走,人是会用脚投票的,不妨看看这几年各个城市一轮又一轮的“抢人计划”,成都、杭州等地人才“井喷”,背后都源于这些城市各种资源要素的高品质供给,让人才“心之所向”。要实现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需要真正让这些地方具备一定“性价比”,让人才发自内心判定,到那里工作既是成就祖国建设事业之所需,也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之所在,最终,才会有地区得发展、人才得成就的共赢结果。

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精准引才的频道。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更应坚持“人才至上”的理念,因地制宜实行与一二三线城市的差异化竞争,将目光更多投向具备基层治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有关科研项目筑起干事创业平台。

二是要畅达成才的通道。如果不打通成才的通道,让到艰苦边远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看不到未来”,引才的端口就将无才可引,留才的愿望也将无法实现。在制度安排上,需要体现出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待遇差别和潜在优势,让引来的人才“有奔头”,比如在公务员招考、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创新创业扶持上适当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考虑。

三是要拓宽留才的渠道。不断优化当地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实现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发达城市相比有特色、无落差,让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生活上放下心、工作上有恒心、经济上不操心,实现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郭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