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为何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谁来承担检测费用?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疫情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更早发现潜在风险。

同时,各大城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可以让市民就近进行核酸检测,并且不挤占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服务。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在历次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应对吉林、上海、北京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过程中,核酸检测的作用更加突显。

常态化与科学精准并不矛盾。郭燕红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需求来决定,不能“一刀切”。具体检测频次,也应由当地根据疫情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

谁来给常态化核酸检测买单,社会各界都很关注。

根据现行政策,参保患者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但将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纳入医保支付,不符合现行相关政策规定。

“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操作不当、样本污染等原因,此前个别地方核酸检测曾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如何保障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把好“准入关”是保障核酸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对每一家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准入监管,强化技术人员资格考核,不断健全准入登记,确保进入的机构、人员符合资质要求。

严格检测质量控制同样必不可少。“在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我们组织国家临检中心每月对实验室进行室间质量评价。”郭燕红表示,对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甚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实验室,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处理,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