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城创卫进行时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保定晚报讯(记者杨虎)近年来,保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进步,连续三年在生态环境部“2+26”城市空气质量评估考核中评为优秀,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2021年境内所有河流入淀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助力白洋淀迈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坚持依法治污,持续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从2015年起举全市之力推进清洁取暖,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05万户,淘汰燃煤锅炉1.16万台,实现了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归零”。率先成为省内第一个“无钢市”,关停或搬迁了一批重污染企业,水泥行业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559万吨,电力行业淘汰30.1万千瓦机组。2017年以来,排查“散乱污”企业1.3万余家,实现动态清零,对全市9家燃煤电厂16台机组(259.4万千瓦)进行烟气治理升级改造,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在省内率先完成了水泥行业低氮燃烧改造和烟气脱硫、脱硝治理,达到了严于国家限值的地方标准。7家水泥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家陶瓷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全市1002家涉VOCs企业开展规范化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9.2万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突出“六个百分之百”和“两个全覆盖”管控措施。拆迁施工实行住建、执法、生态环境+属地“三加一”执法帮扶机制,确保全程湿法作业。去年主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全市1347辆备案渣土车全部联网,鼓励渣土车“黑转白”运输。集中开展矿山整治和山体修复专项行动。2020年起部署对304家矿山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大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修复绿化力度,2019至2021年,分别对237处、502处、130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实施了修复绿化。去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91.37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20%。

推进依法治水,持续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实行双组长制,一是建立“五个一”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保定市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对白洋淀上游57个河流断面逐一建立“一个断面,一个牵头责任人,一个整治专班,一个达标保障方案,一个应急管理方案”的“五个一”体系;二是制定“1+15”系列方案,压实各方责任。按照中央、省关于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和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印发《保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我市水污染防治的3个阶段性目标和60条具体任务,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逐年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三是建立“五项机制”,四级共同推进。建立断面水质“一把手”负责、区域水环境通报排名奖惩、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河道施工补水信息共享、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五项机制”,形成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市、县、乡、村四级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以“协商协作、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合作共赢”为原则,与雄安新区、定州市、北京市房山区建立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

同时,保定市持续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2020年以来,9个县(市、区)每年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和严格管控方案,落实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防范措施,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优先采取农艺调控、轮作间作、低积累品种替代等措施,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2021年底采集土壤及农产品样品617个,检测全部合格,经评估安全利用率持续达到100%。为进一步解决“小、散、远”医疗机构医废处置途径不畅的问题,我市建立了578个基层医疗废物收集周转场所,覆盖全市10164家基层医疗机构,大大提高了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收集转运能力。目前我市医疗废物平均日产生量为25-26吨,全部由5家医废处置公司进行集中处置,最大处置能力为100吨/日,能够满足当前全市处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