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更好发挥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6月3日,在崇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崇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的指导下,崇川区文明办、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秦灶街道党工委、唐闸镇街道党工委联合秦灶街道费桥村、唐闸镇街道高店社区共同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之浓情迎端午 粽香民族情”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名青少年齐聚一堂,感受浓浓端午氛围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深深的“民族一家亲”情谊。

传统文化我来讲,让节日更“有声”

“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来自秦灶街道费桥村的老党员马树清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展示、具有“年代感”的节日故事,向青少年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据悉,“传统文化我来讲”是“沿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系列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的讲述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滋养童心、厚植未成年人成长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体验话端午,让节日更“有味”

为了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端午节氛围,活动邀请了“包粽子达人”和青少年一起感受浓浓“粽香”。整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好糯米及配料、捆绑包扎,学生们把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变成了一个个碧绿饱满的粽子。“做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香囊内的填充物常用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香囊形状各异,绣着精美的图案,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除了包粽子体验,活动还邀请了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向学生讲述香囊的背景知识,并教授学生香囊的制作技巧。大家小心翼翼地将中草药塞进香包中,系上绸带,写下对亲人的端午祝福,让这个节日“香”味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馈赠书香传情谊,让节日更“有情”

活动中,青少年代表相互赠送了红色书籍,开启“民族一家亲读书漂流”行动,希望在书籍的传递阅读过程中,增进青少年之间的分享与交流,让浓浓民族情更好传承。“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结交了新的朋友,我也会在漂流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学生尼玛曲珍拿着书籍开心地说道。南通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蒋颖表示:“我是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同时,也是费桥村的挂职副书记,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充分联系好学校与社区资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方法,为学校立德树人开辟新渠道,让未成年人教育能更好地开花结果。”

此次“我们的节日”活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一,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将持续围绕推进“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紧紧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真正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弘扬时代新风尚。此外,秦灶街道、唐闸镇街道作为“沿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中的两大板块,将进一步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志愿服务同参与上下功夫,切实让运河新风更好绽放。

供稿: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