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素有“上郡咽喉”之称。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发源地,一众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红色足迹,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辉煌。血脉赓续,初心未忘,而今的革命老区,守望历史之厚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浪潮里“轻装上阵”,聚力产业革新与发展,让老区群众富了腰包,足了“里子”。

朗朗晴空下,一排排蔬菜大棚在山间次第排开,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的通道。

山地苹果耀红创富路

5月24日,高桥镇魏塔村千亩果园基地里,班驳的树影映衬着正午阳光,一颗颗刚挂果的苹果树正晃动着绿油油的枝叶沙沙作响,这是陕西果业集团在安塞建成的苹果示范基地之一。

为引领和带动果业转型升级和基地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安塞于2016年引入陕果集团。目前,陕果集团共流转土地17670亩,建成苹果示范基地16490亩,带动2560户果农,2.3万亩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土地和村民的不同情况,我们分别采取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托管经营”“承贷分红”“科技服务”等产业扶贫模式,为村民创造土地收益、果园收益、分红收入、务工收益等增收平台,让种植户依托基地实现就业增收目标,目前果农人均纯收入可达1.6万元。”陕西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长智说。

苹果示范基地的建设,创新了产业创收模式,近年来,安塞不仅将“安塞山地苹果”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扶持果农经营苹果产业,让不少村民尝到了苹果产业的甜头。

“我家种有十几亩果园,这几年每年收入都在二十万左右,以前,单纯种其它作物都收入不了这么多。”沿河湾镇方塔村村民白志政说。在白志政的“致富样本”带动下,沿河湾镇方塔村的50多户人家,家家都种起了苹果,村民们也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在家门口实现创富。

在安塞,苹果产业是普通山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半边天”。围绕苹果种植,安塞大力推进果品贮藏加工、果品营销、物资供应和科技推广等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产供销、加储运及农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目前,安塞已累计建成4.0智能选果线7条,贮藏能力达7万吨,培育贮能在1万吨以上的贮储企业4个,组建起了冷链物流车队,拥有冷链车70辆、总载重达1760吨,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建成33个农产品直销店、在广州建成102个陕果集市,安塞苹果销售拓展到多个省份。

轰轰烈烈的苹果产业发展中,果农实现了零投入、零成本和零风险,既解决了产业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又很快见到收益,达到致富目的。通过基地务工,一部分果农不仅获得了劳务报酬,而且学到了先进的苹果生产管理技术,逐步转变为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自主“造血功能”大大增强。

蔬菜大棚变身“聚宝盆”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让农民得到实惠和收益是根本。依托区域地缘特色,安塞提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大力推广大棚栽植蔬菜产业。2021年,全区新建大棚543座、弓棚316座,生产蔬菜30.2万吨,产值居延安市第一,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月下旬,高桥镇北宋塔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里,一座座新型大棚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勾勒出北宋塔村蒸腾而上的致富图景。

步入一座棚内,热气压着面庞扑面而来,青翠欲滴的辣椒挂满了枝头,将整个棚子拱卫得密密匝匝。此刻,村民马二茹正将一筐筐辣椒装进包装箱,几个小时后,这批蔬菜将被运往延安兰家坪农贸批发市场。“我们现在种蔬菜根本不担心销路,今天批发商就从我这拉了20箱辣椒,都是直接上门收购,我接完电话开始摘,不一会儿人家就来了。”马二茹一边数着批发商支付的现金高兴地说。

2018年,高桥镇成立了农业产业开发公司,将全镇分散种植、零星销售统一组织起来,引导群众规模化种植大棚蔬菜,北宋塔村则是重点。“我们抓住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将集体土地、宅基地等资产抵押进行融资,建成了一批大棚再出租给村民,形成了‘产业基地+社会企业+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机制,提高了农村产业化组织程度。”高桥镇镇长杜杰说。

如今,大棚种植已经成为高桥镇的主导产业。仅2021年,全镇共新建大棚340座,生产水果蔬菜达9.2万吨,总产值2.8亿元,棚均收入达8万元左右,并成功打造出了“宋庄小瓜、草莓”“ 张兰沟蔬菜”“高桥水果柿子”等特色品牌,而该镇农民的收入也由2016年的11320元增加到16402元。

“为进一步实现大棚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安塞还建成了蔬菜分级包装点6个,通过分级包装,每斤果蔬价格平均提高0.5元,仅分级包装产生的利润达1亿元以上,既延长了蔬菜的配送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使种植户的收益实现了最大化。”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

玉米大豆套种“一地双收”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小满过后,招安镇龙石头村李塔百亩高质高效玉米套种黄豆种植示范地里,入目一片绿意丰盈景象,铺种好的地膜大豆玉米垄上,一株株玉米苗正吐露着生机。

“玉米大豆套种技术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招安镇一级主任科员牛志伟说。

“套种后,一亩地可收获玉米800至1000斤,大豆则可实现亩均产量200至300斤,与单纯种植玉米相比较,每亩土地多收成的大豆就是额外收益,以当前市场价估算,一亩地均可增收一千多元。“牛志伟算了一笔账。

随着全区有组织、有规划地推广大豆玉米套种模式,并给与每亩土地定额补贴,龙石头村的村民们积极性被逐步调动了起来。

“我们家有6亩地,原来种玉米、高粱等,一年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在区上将这块地作为示范田统一种植,为我们提供种子、化肥、地膜,还有播种机帮助种植,不仅节省了种植成本,还减轻了我们的劳动负担,每亩还能得到150元的补助金,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大家都抢着种了。”龙石头村村民高生飞说。

如今,大豆玉米套种模式已在安塞平缓地带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砖窑湾镇山王河村,村民张新文种了五亩地,在土地面积恒定的前提下,改变种植模式,让他一年多收入了四五千元。“以前,我只种玉米、荞麦和谷子,现在实行套种,种的粮食产量高了,能多卖一点钱,家里日常的开销就能包住了。”张新文说。

湖羊养殖让农户“扬眉吐气”

近年来,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安塞畜牧业一度遭遇严重挑战。随着全区湖羊设施养殖推广后,湖羊繁殖率高、产奶快、养殖成本低而且饲养周期短的特点,让养殖户们进一步看见了致富希望。

建华镇沐浴村的村支书温汉成是最早吃上这波红利的人,他通过圈养湖羊百余只,实现了年收益的逐级上涨。在温汉成的带动下,全村180户家庭,喂养百只湖羊以上的户数就高达20多户。

温汉成的致富经历也鼓舞了在外做工程的村民李小毛,他联合自己兄弟成立了盛源湖羊养殖场,通过走农业合作社的路子,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3亩土地的十年使用权,同时还将村里300余亩荒地再度开发利用,种植玉米、苜蓿草等作物喂羊。目前,依托湖羊养殖,盛源养殖场已建成标准化养殖棚2个,存栏2980只,一年的收益达200多万元。

“盛源养殖场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养殖散户20户以上,解决本村12人长期就业,村民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在养殖场打工挣工资。”驻村第一书记云文介绍道。

如今,安塞已经成为全陕西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是陕北地区湖羊养殖第一大县区,全区现存栏羊35万只,其中湖羊就有20万只。通过大力实施“农畜富民”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湖羊养殖,“湖羊进、山羊退,肉羊产业深加工”的畜牧产业新格局在安塞形成,乡村振兴和生态修复得到了同步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句话二十个字,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而这其中,摆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无疑是重中之重。

面向全区涉农产业发展,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卫东表示,下一步将发展特色产业做优一产,因地制宜打造本地特产品牌;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二产,推动农业增产又增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三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与增收机会,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