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林立、道路通达、关隘有序。约600年前,一位明代画家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以精湛的画技绘制出他看到的盛景,成就了一幅长30.12米(现存长度)的绢本设色画《丝路山水地图》……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元明时期”数字展台前,这次时空旅行的第六站到了。

丝路繁华处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部分)。

“《丝路山水地图》标注从嘉峪关到天方(今麦加)共211个地名,可见画者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这幅画也展现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状况。”新疆博物馆讲解员帕丽巴克·激浪向观众介绍,并在长约2米的电子屏上点击滑动,全图滚动呈现,当点击到某一个地名时,便会出现此地如今的地理位置。

《丝路山水地图》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属于皇家地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中包含着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用汉字标注着嘉峪关、沙州、哈密城、吐鲁番、铁门关等地名,证明明朝人对世界地理已有丰富研究,对于丝绸之路有清晰认识。

这幅地图采用青绿山水画形式,用矿石宝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着色浓重,画面精致,因为使用矿物颜料,所以至今色泽明丽。

这幅命运多舛的地图曾在20世纪30年代流至国外,直到2000年被国内收藏家斥巨资购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花费8年时间专门研究此图,梳理了它的基本情况。2017年,《丝路山水地图》被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此次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展出的是电子版。

此外,新疆发现的缂丝品和瓷器,都是元明丝绸之路繁盛的例证。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曾出土大量龙纹青瓷盘、青花瓷碗、龙纹瓷碗,它们大多产自景德镇、龙泉窑。展台上一只工艺考究的枢府双龙印纹瓷碗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从这只瓷碗可以看出元代瓷器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而且还非常重视花纹设计。”参观者斯琴塔娜说。

在展陈文物中有两件元代的缂丝制品残片,一件是出土于乌鲁木齐市盐湖墓葬的花卉纹缂丝,另一件是出土于吐鲁番市鄯善县的狩猎纹缂丝。残片上仍然保留着通经断纬的技法,以及褐、蓝、绿、黄、粉等颜色,花卉面容逼真,猎人造型生动。

明代时因为东察合台汗国要向明中央政权进贡,所以大量优质马、羊、骆驼、玛瑙、玉石等来到中原,而明中央政权也将钞币、丝绸等通过回赐的方式送往新疆地区。

马市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道景观,明中央政权在兰州、凉州、大同等地设置马市,新疆地区商贾带着土特产在这里换走茶叶、香料、铁器、药材、瓷器等。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其中近百种都是元明时期从新疆地区引进的。朝贡和贸易的频繁进行,密切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新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维国说。

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鲁木齐市盐湖墓葬发现的元代花卉纹缂丝。

元明时期中央政权在新疆地区组织实施屯田、推动农业手工业技术交流,使西域各地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繁荣面貌。在明代宋濂所著的《元史·世祖纪十二》中曾写到“合迷里民饥,种不入土,命爱牙赤以屯田余粮给之。”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屯田已获得数量可观的储粮。《马可·波罗行纪》中也记载,途经新疆地区时看到“居民百物丰饶”“产棉甚富,居民植有葡萄园及林园”。

为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元朝还在新疆地区设立水陆驿站,建立交钞提举司、交钞库,管理元代货币在新疆地区的发行和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新疆多地曾出土元代至元通行宝钞、中统元宝交钞,还发现了明代带防伪技术的大明通行宝钞。

出自达勒特古城遗址的察合台汗国钱币也是元明时期新疆地区流通的货币,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的达勒特古城主要历经宋元时期的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3个时段。“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陶窑址、制币作坊等,证明此时期中原手工业技术在新疆地区被广泛使用。”达勒特古城考古队队长侯知军说。

一块出自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的景教石碑上,刻着清晰的叙利亚文,一份《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残卷上写着工整的回鹘文,一份汉文佛经印本还原着高昌故城里香火鼎盛的场景。

“这些文物让我看到曾经在新疆地区有多种语言文字被使用,有多种宗教传播,为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印记。”在读研究生依尔凡·艾尔肯说,这些石碑文书经卷上的汉文、叙利亚文、回鹘文、八思巴文等让他大开眼界。

元明时期新疆地区宗教继续呈现多元格局,至16世纪初,新疆形成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并延续至今,原来当地居民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渐消失,佛教、道教仍然存在。

考古人员在唐至元时期的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现了景教寺院和浴场遗存。景教寺院遗存的壁画上,可见画中人手握权杖,胸前和帽上都有景教标志物十字架。

“唐朝墩古城遗址里的佛寺和景教寺院遗存相距不远,佛寺、景教寺院和浴场遗存中都有壁画,而且有相似处,有可能在某一历史阶段它们共存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说,这个发现印证了唐至元时期,新疆地区多民族融合、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

此外,考古人员在宋元时期的达勒特古城遗址也发现了浴室遗存,研究显示,这类洗浴场所多与宗教活动相关。

“在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的景教石碑上,有景教十字架标志和叙利亚文,下配莲花承托,这种设计不排除吸收佛教艺术成分的可能性,是新疆地区多种宗教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孙维国说。

文学艺术名家辈出

“出关至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葡萄、石榴最佳。回鹘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元代刘郁在其所著的《西使记》中这样描述。

元代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代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地区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有力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庭故城出土的明代建筑构件。

农学家鲁明善写出元代三大农书之一《农桑衣食撮要》,文学家贯云石用汉文创作诗歌集《酸斋集》,佛僧翻译家舍蓝蓝将《金光明经》《法华经》翻译成回鹘文,翻译家安藏曾将《尚书》《资治通鉴》和汉文医学典籍《难经》《本草》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必兰纳识里将汉文《楞严经》、藏文《不思议禅观经》等翻译成蒙古文。

明代中央政权重视西域文化艺术成就,在四夷馆整理编撰了回鹘文、汉文对照分类词汇集《高昌馆杂字》、公文集《高昌馆课》。《高昌馆杂字》包括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人物、身体、饮食、文史等18个门类的上千条常用词语的回鹘文和汉文互译。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也于明代在新疆地区形成。

元明时期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是自汉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让新疆地区融入中华一体的程度加深。

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并未作任何商业用途,旨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如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