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微课堂-虞芮闲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触摸三千年的历史脉搏,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周文王在位主政四十三年,施行仁政,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对外招贤纳士,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周国境内耕者让畔,行者让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局面。这也就有了《诗经·大雅·绵》中所记载的:“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一下曾经发生在周原的这段有趣故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芮闲

在周原附近有两个小的国家-虞国和芮国,经常为了争夺田地发生冲突,闹了好多年的矛盾。有一回,两国又为了抢地争执不下,就有人说:“周文王是一位仁者,你们何不到他那里让他评判呢?”于是两国国君便结伴去往西歧城。他们进入周原以后,看到这里种地的农夫竟然互相谦让田地的边界,两个行人在窄路迎面碰上,竟然抢着给对方让路。他们进入城里后,看到男女分道而行,交通整齐有序,老人们乐呵呵地走在路上,年轻人见了无不行礼让路,抢着帮老人提东西、干重活。两国国君来到周的朝堂,周文王还没有来,但是朝堂上秩序井然:士人礼敬大夫,大夫礼敬卿相,一派彬彬有礼,和睦相处的景象。虞国和芮国的国君深受感动,他们感慨着互相说道:“我们真是小人,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耻的,我们还找西伯侯干什么,只会自讨羞辱罢了。”于是,在握手言和后,两国国君各自坐着车回国了,回去后,让出所争之地作为“闲田”,纠纷也从此得到解决,相安无事,友好相处。

让者。谦逊也。谦逊是一种尊敬他人的厚重气度,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三千年前周原大地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人相处要文明、谦让、和谐、诚信和友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塑造一方人。回到现实社会中,中华传统美德至今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播撒一粒种子,收获一片森林”,文明就像一粒种子,有了滋养的土地,等它破土发芽,定能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虞芮闲田散发着“教化行风、春风化雨”的魅力,书写着文明社会的新篇章。

END

编 辑:权瑞雪

责 编:韩 云

审 核:张亚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