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明朝,无不被其“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浩然荡气所震撼。玩明钱,崇祯钱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品种,而崇祯背跑马则是崇祯系列钱中的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钱无论是背文还是版别都可以说是明代钱币中种类最多、形制最为复杂混乱的。崇祯早期铸币还是遵循、延续天启钱制,中后期则出现各地各自为政,随意开炉铸钱,导致崇祯钱大小、厚薄各异,差距甚大,各地为了区分铸地,纷纷在钱背加铸纪地,从而导致崇祯钱如同唐代会昌年间类似的情况,背文繁琐,也为今天钱币收藏带来了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与各地崇祯钱纷纷添加纪地背文不同,有一种崇祯则在钱背穿下铸有一匹奔马图像,小平钱制,大多肉薄而规整,直径在22-24 毫米之间(2019年河南夏邑出的崇祯批量里曾出了不少崇祯背跑马,直径多21.4—22.8毫米的),厚度多在0.8-1毫米之间,重量在2-3.5 克,有阔廓和细廓之分,俗称“跑马崇祯”钱。根据形制和文字风格应为明末南京钱局铸造。《大明泉谱》共罗列崇祯通宝跑马钱版别有12 种之多。可见崇祯跑马有一定的铸造量。在我国古钱以文字书法为主要体系的流通货币中(不包括具有纪念币性质非行用品的各类花钱),铸有动物图像的非常少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白金三品(先秦鱼币个人不认同是钱币,应是铜饰品或者专用于殉葬用的某类冥器),后至于唐代乾元重宝背瑞雀,至于明代,目前只见有跑马崇祯钱一种,故关于崇祯背跑马钱的性质,众说纷纭,甚至附会上了神话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不论各类传说与各种牵强附会的神话,个人认为崇祯背跑马其实就是背纪年而已。马纹在穿孔之下,符合天干在上,地支在下传统说法。经查可知崇祯时期有2个马年,第一个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另外一个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
个人倾向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南京铸钱局铸造的。原因很简单,{崇祯三年(1630)三月二十七日,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疏陈:南京户部设有新旧二厂。旧厂铸钱搭放军粮兼支官俸,新厂铸钱起自泰昌元年(1620),原动南本鼓铸南钱,以佐旧厂之不足,一岁之间除军粮商价外,仍以余利解助辽饷。至天启二年(1622),始用北本改铸北钱,乃铸局在南而铸本自北,事权不一、息微弊滋,故有停止之请。然北铸既停,南铸宜复,安得一罢俱罢。果能设处铸本数万金,便可岁取倍称之利,方今度支告诎,可以受益弘多,故请复新厂南铸,崇祯帝命所司酌议以闻。}这时期铸造的崇祯钱应该是加铸的背新、背旧(繁体旧打不出来)等。这类钱形制大小、重量厚薄相差不大,整体铸造还是比较规整、精良的。
加之这时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时期,明朝的整体统治力度还是很强的,中央对于地方的管辖还是有很大约束力的;军事上这时还是主动出击的;各地铸造钱币的直径、重量等都还是比较统一的,不会出现钱币严重减重、大小悬殊的情况,更何况是陪都南京铸币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就只可能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了,这个时期明朝的统治地域大大缩水、财政匮乏、军事转为防御、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关内流寇做大做强、关外满清虎视眈眈,各地铸造的钱币也是减重薄小、掺杂严重;加上地主、军阀、割据武装的私铸泛滥。南京铸钱局也就顺应出现减重钱,那么崇祯背跑马钱出现直径大小、重量厚度参差不一也就解释的通了。
个人过手的崇祯背跑马不多,仅4枚,直径多是22.6—23.8毫米的,因为过手量少且不是明钱玩家,人微言轻,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请广大泉友多多包涵。
顺天将军
202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