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今日(6月10日),扬州市江都区举办了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全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活动由扬州市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区文化馆承办。

江都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江都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

据了解,江都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厚,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5项、扬州市级6项、江都区级25项。

活动现场,演员们为广大群众表演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邵伯锣鼓小牌子》、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邵伯秧号子》、江苏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吴桥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鸿雁传书》以及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龙舞》等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邵伯锣鼓小牌子》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它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套头曲。《邵伯秧号子》是江淮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音乐明珠,始终传唱不息,凝聚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蕴含了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精髓。《吴桥社火》将说唱、对唱和舞蹈相糅合,乐器以二胡、竹笛、锣鼓为主,曲调有“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八段锦”等,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江都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扬剧之乡”,扬剧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江都就有舞龙习俗,由汉时江都国相董仲舒的“以龙致雨”到北宋年间扬州太守韩琦主持龙舞祈雨,江都龙舞习俗延绵不断,它将体力与智慧相合,融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通讯员 徐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