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磊

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是清明时节绕不开的内容。我们借清明向先人托寄情感,或悲或喜,终是为了寻求作为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华夏身份的共鸣,延续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

清明,以情感沟通为媒介。纷纷烟雨,一袭素衣,一捧鲜花,肃穆良久,这已不单单是一种既定的流程,更是追忆先人至亲最为崇高的礼节。复杂的情感,难以组织的话语,最后都化作手心的温度,慢慢贴上噙着永恒微笑的照片。

清明,以民族血脉为联结。清明时节,是某个人、也是某个家族、更是整个民族的血脉联结而成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血脉记忆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聚集在一起,为MU5735坠落山间的最后一声哀鸣而哀恸,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先烈前辈们而静默。

清明,以文明传承为导向。华夏五千年,星月更迭,山川变幻,我们却始终生活在这片大地上,传承着同一种文明,这其中的秘密,早已蕴含在清明之中,无需多言。我们的后辈子孙或许有一日,不,一定会站在我们如今站立的地方,肩负着同一种信仰,继续沿袭着我们的传统,传承着这世界上最绵长悠久的文明。

寒雨清明,慎终追远。虽然清明的精神底蕴始终未曾改变,时代却在飞速的发展,高度的社会化使得我们更需灵活求变,从而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守护清明亘久不变的精妙内核。

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时代,清明祭扫需要与守护绿水青山有机结合。种植祭奠纪念树,共同打造先人祭奠林,是用另一种方式实现生命的延续;托花借海,则是将自然与祭扫高度融合的蹊径。

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清明祭扫需要与顺应时代进步灵活契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疫情防控的当下,“数字化祭奠”是新兴发展的新潮祭奠方式。网上陵园、互联网公墓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展了情感沟通的渠道,不仅使得他乡游子能够传寄思情,也是疫情当下的折中之选;AI重建,使得我们能够再见所思所念。

寒雨清明,是我们所思所想所念所爱的托寄,真挚炽热的情感是这一时节最温暖也是最动人的存在。慎终追远,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传承血脉,实现复兴最淳朴的信念。